鹤壁今日热推的戒网瘾孩子教育学校
鹤壁今日热推的戒网瘾孩子教育学校
在鹤壁市淇滨区的城乡结合部,一排蓝白相间的铁门常年紧闭。这里是本地家长群中悄然流传的"网瘾矫正学校",灰色的教学楼顶竖着"重塑人生"四个红色大字,与周围蓬勃生长的玉米地形成刺眼对比。2025年暑期刚至,已有二十余辆私家车在凌晨悄悄停靠于此,家长们神色凝重地将熟睡的孩子送进这所号称"24小时封闭式管理"的教育机构。
"孩子每天抱着手机到凌晨三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我们实在没办法了。"来自山城区的王女士在签完一沓协议后,转身抹了把眼泪。协议条款中"不保证完全治愈""自愿承担管理风险"等字眼被加粗标注,但多数家长无暇细究。在他们眼中,这家收费每月1.2万元的机构,是让孩子摆脱游戏沉迷的最后希望。
穿过两道铁门,教学楼走廊里回荡着整齐的口号声。三十余名身着迷彩服的少年正背着手站立,脸上不见少年应有的神采。15岁的小宇(化名)眼神空洞地望着地面,他因连续三个月每天玩手游超过8小时被送至此。"每天5点半起床叠豆腐块被子,然后是站军姿、背诵校规,晚上写思想汇报。"他低声说,手机和手表早已被没收,唯一的娱乐是观看励志纪录片。
该校官网显示,其采用"军事训练+心理疏导+文化补习"的三维教学模式,但记者注意到,所谓的心理老师仅持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而课程表中"行为矫正"课时占比高达60%。一位曾在此工作的教官透露,所谓"矫正"常伴随惩罚性措施,"完不成训练会被关禁闭,有时还会用戒尺打手板"。
这种"特殊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并非孤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10-19岁网民规模达1.87亿,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确实存在。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指出,国际医学界从未将"网瘾"认定为独立疾病,强制矫正可能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和信任危机。
在鹤壁市教育局2025年公布的民办教育机构名单中,这所"戒网瘾学校"的办学范围仅标注为"非学历文化培训"。当记者就办学资质问题联系该校负责人时,对方以"内部管理不便透露"挂断电话。而在学校外围的围墙上,新刷的标语"告别虚拟世界,拥抱真实人生"在夏日阳光下泛着油光。
夕阳西下时,有家长隔着铁门向里张望,手机屏幕里还留着孩子半年前在公园放风筝的照片。那些在操场上机械列队的身影,背后是一个个焦虑的家庭,以及一个亟待厘清边界的教育灰色地带。当"拯救"与"伤害"的界限变得模糊,这些被贴上"问题少年"标签的孩子,或许正在经历另一种形式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