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好评度非常高的厌学孩子专业管教学校
咸宁好评度非常高的厌学孩子专业管教学校
在咸宁城郊的一片静谧山坳中,坐落着一所与众不同的成长基地。这里没有高墙电网,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与四季常青的香樟林;操场上听不到尖锐的哨声,却时常飘荡着孩子们协作搭建木桥时的欢笑声。作为鄂南地区颇具口碑的青少年成长引导机构,这所学校用十年时间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教育路径,让数百名曾迷失方向的孩子重新找回生命的活力。
清晨六点半,薄雾还未散尽,十六岁的小宇已经和同学们来到田间采摘新鲜蔬菜。这个曾经把自己锁在房间三个月的少年,如今能熟练分辨二十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以前觉得吃饭是天经地义,现在知道每颗米粒都要经过四十多道工序。"他擦着额头的汗珠,手里捧着刚摘下的青椒,眼神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彩。在这里,劳动教育不是形式化的体验,而是贯穿日常的生活方式,孩子们在播种与收获中理解责任的分量。
心理辅导室的沙盘前,心理老师正引导着十二岁的小雅摆放沙具。这个因校园霸凌而拒绝上学的女孩,最初连教室门都不敢靠近,如今能在团体沙盘游戏中主动表达想法。学校独创的"三阶心灵成长体系"颇具特色:通过艺术疗愈释放情绪,借助角色扮演重建认知,最终在社会实践中巩固改变。去年冬天,小雅和同学们为山区儿童策划的公益画展,不仅筹得三千多元善款,更让她第一次体会到被需要的价值感。
教学楼的走廊上,"学习力唤醒中心"的门牌格外醒目。与传统教室不同,这里更像是科技馆与工作室的结合体。十四岁的小哲正在3D打印机前调试参数,他设计的环保笔筒即将投入校园文创店售卖。这个曾因数学不及格而自暴自弃的男孩,如今能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建模难题。教学团队研发的"项目式学习图谱",将学科知识拆解成生活课题,当孩子们发现函数能帮他们计算无人机飞行轨迹,历史能指导传统扎染工艺创新时,学习便自然发生。
傍晚的感恩墙前总是聚集着等待家长探视的孩子。五年级的萌萌踮着脚尖,把刚画好的全家福贴在"成长树"上。三个月前,她的父母还在为女儿沉迷手机游戏而彻夜难眠,现在每周的亲子木工课成了全家最期待的时光。学校设立的"家长成长学院"同样别出心裁,通过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正面管教工作坊等课程,许多家庭重建了温暖的沟通模式。
夕阳西下,香樟树下的分享会上,孩子们围坐成圈,分享着当天的感悟。没有说教与训诫,只有倾听与共鸣。这所隐藏在青山绿水间的成长家园,用尊重播撒希望,以智慧点亮心灯,让每个曾经厌学的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如同山间的春笋,在合适的时节自然拔节生长。当教育回归生命本真,每个孩子心中沉睡的种子,终将绽放出独特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