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今日热推的戒网瘾孩子素质教育学校
佛山今日热推的戒网瘾孩子素质教育学校
迷途少年的“成长方舟”:佛山素质教育学校的破茧之路
在佛山南海区的一片静谧园区里,清晨的阳光透过香樟树叶,洒在一群少年奔跑的背影上。他们中有人曾是昼夜颠倒的“游戏达人”,有人是与父母剑拔弩张的“叛逆者”,如今却在田间地头学习农耕,在辩论场上练习表达,在心理沙盘前梳理情绪。这所名为“启明星”的素质教育学校,正以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佛山家长圈中热议的“成长方舟”。
从“对抗”到“对话”:重建亲子心灵桥梁
“孩子把自己锁在房间三个月,唯一的交流是要生活费买游戏点卡。”来自禅城的林女士回忆起一年前的绝望,眼眶仍会泛红。彼时,15岁的儿子小宇因沉迷手游辍学,亲子关系降至冰点。在启明星,心理教师并未急于禁止游戏,而是通过“游戏化教育”介入——让小宇担任校园电竞社团负责人,组织队友分析战术、制定训练计划,再引导他将这份“策划能力”迁移到学习中。三个月后,小宇主动向母亲分享社团日志:“原来管理团队比打排位更有成就感。”
学校创始人李教授认为,网瘾往往是孩子内心需求的“错位表达”。这里的心理咨询室从不设“隔离门”,沙盘、绘画、戏剧治疗等多元方式,让沉默的少年逐渐敞开心扉。每周的“家庭工作坊”上,父母们学着放下“说教”,用“我信息”表达感受:“当你彻夜不归时,妈妈会担心得失眠。”这种非暴力沟通的练习,正在修复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在自然与劳动中,重拾生命感知力
“以前觉得米饭就是超市里的包装袋,直到亲手插秧才知道有多累。”14岁的小桐蹲在稻田边,看着自己种下的秧苗泛起绿意,黝黑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这处占地50亩的生态基地,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春天采茶炒茶,夏天捕鱼摸虾,秋天收割水稻,冬天腌制腊味。孩子们在田间挥汗时,不仅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更在泥土芬芳中找回了被虚拟世界屏蔽的感官体验。
劳动教育并非简单的体力付出。木工课上,学生要设计并制作一把木椅,从绘制图纸到打磨抛光,任何瑕疵都需重新来过;烘焙坊里,称量面粉的误差不能超过5克,否则整盘面包都会失败。这些“规则感”的培养,让习惯了在游戏中“一键重来”的少年们明白:真实世界的成长,需要耐心与责任。
用兴趣点燃内驱力,让特长成为自信基石
“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能站在舞台上唱歌。”在学校年度艺术节上,曾因口吃被同学嘲笑的小浩,握着麦克风唱完了整首《海阔天空》,台下掌声雷动。启明星的课程表上,没有“语数英”的绝对主导,取而代之的是陶艺、马术、编程、攀岩等20多门兴趣课。每个孩子入学时都会进行“天赋测评”,老师再根据结果定制个性化发展计划。
16岁的小雨曾是典型的“问题少女”,却展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学校为她开设个人画室,邀请美院教授定期指导。如今,她的作品不仅在市级比赛中获奖,还被印成校园明信片。“原来我不是一无是处。”这份被看见的价值感,让她主动要求补习文化课,希望未来能考上艺术院校。
成长没有“快捷键”,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点亮
夕阳西下时,操场上的篮球比赛正酣,场边加油声此起彼伏。那些曾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少年,此刻正为一个进球击掌欢呼,为一次失误互相鼓励。他们的眼神里,重新燃起了对真实世界的热情与期待。
这所学校并非“戒网瘾”的魔法城堡,没有电击疗法的阴影,也没有封闭式管理的压抑。它更像一艘温柔的方舟,载着迷途的孩子穿越心灵的迷雾,在劳动中学会担当,在自然中找回自我,在爱与接纳中重建信任。正如李教授常说的:“教育不是修剪枝叶,而是唤醒种子。每个孩子内心都有向上生长的力量,我们只需为他们松松土、浇浇水,耐心等待花期。”
当夜幕降临,宿舍的灯光次第亮起,孩子们或在写日记,或围坐读书,或与家人视频通话。窗外的月光皎洁,照亮了他们沉睡的脸庞,也照亮了一段段正在重启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