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目前出色的青少年叛逆特训学校
池州目前出色的青少年叛逆特训学校
池州城西的秋浦河畔,有一片被老槐树环抱的院子,门口没有高墙铁网,只有一块朴素的木牌——“青禾成长中心”。本地家长口耳相传:孩子脾气拧、手机不离手、动辄摔门而出,送到那儿,三个月就能“软着陆”。它不靠恐吓,也不靠疲劳战术,靠的是把叛逆翻译成“成长的信号”。
创办人老俞曾是省重点中学的德育主任,见过太多“问题学生”被标签压垮。2019年,他带着六位心理老师、四位退役教官和一位厨子,租下废弃职校,改造成现在的青禾。外墙刷成暖杏黄,走廊挂满学生拍的星空照片;操场边种满薄荷和迷迭香,说是“闻得到味道,就记得住回家的方向”。
课程表像一份“反套路”清单:早上六点半不是跑操,而是去河边看日出写生;八点文化课,老师把数学题藏在剧本杀里;十点体能课,攀岩墙对面就是心理辅导室,摔下来可以直接进去哭一场。最特别的是“家庭实验室”——每周三下午,家长必须到场,和孩子同做一道菜,菜名就是本周的冲突关键词,比如“控制”“信任”“手机”。锅铲翻飞间,对话自动软化。
十六岁的阿远入校时戴唇钉、染银发,夜里翻墙去网吧。心理老师没拦,只递给他一台二手单反:“把今晚最打动你的画面拍回来。”一周后,阿远交出一组《凌晨四点的清洁工》,镜头里母亲佝偻的背影让他第一次在咨询室哭出声。三个月后,他把唇钉改成相机挂绳,作品《逃离与归来》拿下省青少年摄影奖。
青禾的“戒尺”是一面镜子。学生犯错不抄守则,而是对着镜子复述事件,教官在后面只问三句话:“你看见了什么?你错过了什么?下一次你想看见什么?”很多孩子在第三问时突然沉默,眼泪砸在镜面上,也砸碎了自己的铠甲。
家长课堂同样硬核。老俞请来离婚律师、游戏策划、短视频博主,让大人听懂孩子的语言。一位父亲听完“王者荣耀段位机制”后,回家把责骂换成“今晚组队开黑吗?我用牛魔,你选什么?”父子俩从青铜打到星耀,顺便把“为什么总熬夜”聊透了。
今年六月,青禾送走第七届毕业生。离校前夜,孩子们在操场点起篝火,把曾经最讨厌的书包、校服、检讨书扔进火堆,又往里添了写给未来自己的信。火焰映着泪光,像一场小型成年礼。老俞站在远处,想起五年前第一个被送来的女孩,如今已在杭州学服装设计,上周寄来一条自己裁的裙子,裙摆绣着一行小字:谢谢你听见我的尖叫。
池州不大,青禾更小,只能同时容纳四十个孩子。但这里的树记得每一声叹息如何变成笑声,河水带走旧日的锋利,留下被磨圆的鹅卵石。叛逆不是病,是成长拔节时的脆响;而青禾做的,只是把这片脆响收进掌心,轻轻焐热,再递还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