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推荐榜首的叛逆孩子矫正学校
马鞍山推荐榜首的叛逆孩子矫正学校
马鞍山人提起“孩子突然变了”这五个字,多半会想起雨山脚下的那所“行知新途成长中心”。它不在任何广告榜单上,却牢牢占据家长口碑里的“第一”。原因很简单:它把“矫正”两个字拆成了“看见”和“扶正”,而不是“制服”。
校园藏在一片老梧桐后面,铁门不宽,推开后却是另一番天地。红砖小楼围着一方草坪,草坪中央有棵歪脖子香樟,树干上钉着一排小木牌,写着历届学生留下的“暗号”——有人刻“别怕”,有人画笑脸。新生入学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木牌钉上去,仿佛把过去的自己留在树里,然后轻装上阵。
课程表里没有“训诫”二字,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实验”。周一到周五,上午文化课由本地重点中学的退休教师坐镇,黑板上的函数和《逍遥游》照样写,只是讲台下多了沙盘和涂鸦墙;下午则是木工、烘焙、城市定向、戏剧排练,孩子们必须组队完成一项“不可能任务”——给陌生人送一杯自己手冲的咖啡,或者把一块废木板变成能载重五十斤的桥。任务失败,导师只问三句话:你观察到了什么?下一次想调整哪里?需要我提供什么工具?没有指责,只有复盘。
最让家长们意外的,是每晚七点的“家庭回音壁”。孩子和父母被安排坐在两面单向镜前,各自写下当天最想告诉对方却又怕开口的话,由心理老师读给对方听。第一次,多半纸上是“我恨你管我”“我怕你放弃我”;第十次,往往变成“我今天烤的面包想留一块给你”“我看见你偷偷把药放我书包”。镜子撤掉那天,不少父亲在走廊里哭得像个孩子。
“我们不怕孩子犯错,怕的是他们错得孤单。”创办人老周原是省重点的德育主任,辞职时带走的是一摞被处分学生的档案。他把档案烧掉,灰烬埋在那棵香樟下,“让树替他们长大”。如今,中心每年只收三十六人,三个月一期,学费按家庭收入阶梯收取,最困难的家庭只用交一把家里的旧钥匙——象征“随时可以回家”。
去年毕业的小凯,曾是派出所的“常客”。离开时,他把那把小钥匙系了根红绳,挂在香樟最矮的枝桠上。今年春天,他寄回一张南京艺术学院舞台设计系的录取通知书,背面写着:树还在长,我也没停。
马鞍山傍晚的江风掠过校园,香樟叶子沙沙响,像无数块小木牌在互相碰撞。有人说,那声音就是答案:孩子不是被矫正,而是被看见;不是被修理,而是被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