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今日热推的戒网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益阳今日热推的戒网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益阳城南,一条名叫“云溪”的小巷尽头,藏着一所没有校门、没有围墙的院子。清晨六点,第一缕阳光掠过资水河面,也掠过院中那棵老香樟——孩子们叫它“信号树”。只要树顶的叶子开始颤动,手机信号便会瞬间归零,网络世界随之沉入河底。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戒网瘾学校”,它更像一座用音乐、泥土和汗水编织的“重启站”。
十四岁的周启航把行李拖进院子那天,背包里只剩半包辣条和一部没电的手机。他原以为会被没收、被训斥,结果迎接他的,是一把旧吉他和一张写着“先弹错一百次”的便签。音乐老师老唐曾是地下乐队贝斯手,手腕上刺着一条褪色的五线谱。他告诉启航:“节奏乱了可以重来,人生也是。”于是,每天清晨,启航抱着那把掉漆的吉他,对着河面弹《平凡之路》,弹到手指起泡,弹到太阳把河面染成金色,弹到眼泪和汗水一起掉进琴弦。
院子中央有一块被踩得发亮的泥地,雨天泥泞,晴天龟裂。心理导师阿青把这里命名为“情绪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摔泥巴、踩脚印、甚至嚎啕大哭。十六岁的林朵曾经一天发两百条微博,如今她把手机埋进土里,在上面种下一株薄荷。她说:“我想看看,没有点赞,它能不能长出味道。”两周后,薄荷的清香混着泥土味飘满院子,林朵第一次主动把薄荷叶子夹进老唐的吉他谱里,像夹住一段新的旋律。
午后的阳光最烈,操场边的旧仓库里却传来锯木声。木工师傅老周把废弃课桌改成滑板,把断掉的球拍削成勺子。孩子们轮流戴上防尘口罩,在飞扬的木屑里打磨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启航用废琴颈做了一只手机支架,却在完工那一刻突然意识到:他已经三天没想起手机了。他把支架反过来,做成一个相框,夹进一张和吉他老师的合影。照片里,老唐笑得像一棵会唱歌的树。
夜幕降临,院子亮起一圈暖黄的灯。没有晚自习,只有“围炉夜话”。孩子们围坐在用废旧轮胎搭成的“火盆”旁,轮流讲自己今天最骄傲的瞬间。有人学会了煎荷包蛋,有人第一次独自走过资水大桥。轮到启航时,他抱着吉他,弹了一段磕磕绊绊的旋律,说:“我今天没数错节拍。”老唐鼓掌,阿青鼓掌,林朵把薄荷叶子贴在启航的吉他上,像贴上一枚绿色的勋章。
三个月后的结业日,没有横幅,没有演讲。孩子们把“情绪田”里的薄荷移栽到河堤,把木工坊的成品摆成一条“成长长廊”。启航的吉他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写着一句话:“信号会断,旋律不会。”老唐把一张车票塞进启航口袋——去长沙音乐节的志愿者通行证。林朵把最后一株薄荷塞进启航的琴盒:“带着它,网络世界再吵,你也能闻到泥土的味道。”
傍晚,孩子们背着各自的“作品”走出云溪巷。资水河倒映着他们的影子,像一条缓缓流动的光带。启航回头望了一眼那棵香樟,叶子在晚风里轻轻摇晃,仿佛在说:去吧,去把旋律带回人海。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所谓“戒网瘾”,从来不是拔掉网线,而是让心里长出比屏幕更辽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