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师资强的戒网瘾孩子改造学校
石家庄师资强的戒网瘾孩子改造学校
石家庄西三环外,滹沱河拐弯处,有一所常被家长私下称作“静水书院”的封闭学校。它不靠广告,也不做短视频,口碑却像河水一样悄悄漫开——“那里的老师真能让孩子放下手机,重新说话。”
书院的创办人姓李,曾是省实验中学的年级主任。2018年,他送走最后一届高三,转身扎进青少年网络依赖干预领域。六年过去,他带出一支由特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退役武警教官组成的“铁三角”师资:白天,语文、数学、英语按正常进度走,晚上换成沙盘、正念、团体戏剧。学生在这里不叫“学员”,而是“少年研究员”,他们要研究的课题只有一个——自己为什么离不开那块发光的屏幕。
师资强,强在“对症下药”。心理老师赵婧,留法七年,擅长用家庭系统理论拆解亲子冲突。她每周三下午开设“透明教室”,家长隔着单向玻璃看孩子如何表达愤怒,再进房间一起复盘。许多父亲第一次听见儿子说出“我怕你失望”,当场红了眼眶。教官王磊曾是边防侦察连排长,他把部队里的“极限体能”改成“极限合作”:十人一组,用绳子把散落的木条拼成桥,谁先掉水里全队重来。孩子们为了不掉队,只能抬头看同伴,而不是低头刷短视频。
课程表里没有“军训”二字,却处处是纪律。早晨六点二十,古琴《流水》代替刺耳电铃;六点半,学生围着操场慢跑,边跑边背《滕王阁序》。跑完步,食堂端出藁城宫面、赵县驴肉火烧,本地味道安抚肠胃,也安抚乡愁。八点整,第一节课开始,黑板上方挂着一行字:屏幕之外,世界更大。老师不写鸡汤,只给任务——用三天时间,在校园里找到五种会开花的野草,拍下微距,做成PPT,再讲给同学听。孩子们为了完成任务,第一次发现原来手机镜头也可以对准泥土和露珠。
最硬核的是“断网仪式”。入学第一周,手机被装进牛皮纸袋,写上姓名、日期、想对自己说的话,封存进保险箱。钥匙由孩子自己保管,但保险箱埋在操场银杏树下,想取手机得先挖土。过去三年,只有两个孩子真的去挖,挖到一半,看见树根旁边有蚂蚁搬家,蹲着看了半小时,又把土填回去。心理老师后来把那半小时写进案例:当注意力被真实世界的细节抓住,虚拟世界的吸引力就会松动。
三个月为一期,结业那天没有煽情演讲,只有一场“市集”。孩子们摆摊卖自己这三个月做的手工:用废旧键盘拼成的笔筒、把游戏角色改画成京剧脸谱的帆布包、记录每日情绪的折页书。家长用“静水币”购买,这种币只能在书院流通,上面印着一句话:谢谢你看见我。一位妈妈买下儿子做的“断网日历”,翻到最后一页,写着:“今天我没想游戏,我在想晚上要不要给妈妈打电话。”她当场泣不成声。
书院门口没有招牌,只有一块石头,刻着“回到地面”。李老师解释,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把孩子的脚悬空了,老师的任务是把他们放回地面,让他们重新踩到泥土,闻到花香,听见自己的心跳。强师资之所以强,不是头衔耀眼,而是他们愿意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做这件“回到地面”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