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师资强的戒网瘾孩子素质教育学校
德阳师资强的戒网瘾孩子素质教育学校
德阳向北二十公里,有一处被浅丘与马尾松环抱的院落——德阳正行青少年成长中心。清晨六点,薄雾尚未散尽,值班老师已沿着石板小径逐间唤醒学生。没有刺耳的哨声,只有轻声提醒:“该给菜园浇水了。”被唤醒的孩子揉着眼睛,却没人赖床,因为那片菜地是他们亲手翻土、育苗、搭架的,缺了谁,黄瓜都会“生气”。
正行的师资名单不炫目,却足够扎实。校长周蜀民原是省重点中学的心理教研组长,四十岁那年放下“特级教师”头衔,带着三位骨干心理教师、两位退役武警教官、一位曾驻藏十年的文艺兵,租下旧粮仓,改建成如今的校园。这里没有“教官”与“学生”的悬殊称谓,大家互称“老师”“同学”,连门卫都被喊作“李叔”。周蜀民说:“孩子先感到被尊重,才可能学会自律。”
课堂不设在封闭教室,而在山脚下的木工坊、城市书房、社区敬老院轮转。周一、三、五上午,孩子们在木工坊学榫卯,木屑飞扬中,数学老师老何把“勾股定理”嵌进横梁的直角验证;周二、四下午,他们走进市区图书馆做志愿者,把散乱期刊码成墙,顺手完成语文老师的阅读摘抄任务。周六全天,则去敬老院陪老人下棋、剪指甲,社工专业的刘老师把“代际沟通”写成观察报告,晚上带着孩子们复盘:为什么奶奶反复讲同一段往事?答案往往比书本更动人。
网瘾的“戒断”不靠断网,靠“替代性多巴胺”。正行校园Wi-Fi照常开放,密码贴在公告栏,但晚上十点统一熄灯后,路由器由生活老师段姐亲手关掉。段姐曾是高原通信兵,她最懂信号强弱,也懂孩子心思。熄灯前半小时,她会在走廊弹吉他,从《成都》到《孤勇者》,音量刚好盖过游戏音效。有孩子后来说:“想开黑时,听见吉他声,手指就松了。”
每周三傍晚,学校举行“吐槽大会”。孩子们轮流站上操场中央的废旧轮胎,对任何老师“开火”。一次,十四岁的阿泽把周校长“骂”了十分钟,起因是没收了他的手机。周校长听完,只问一句:“如果手机还你,今晚几点睡?”阿泽愣住,挠头说:“可能……三点。”台下哄笑,气氛瞬间软下来。第二天,阿泽收到一部老年机,只能接打电话,他苦着脸,却也接受了。三个月后,他把老年机主动交回,说:“我想试试没有消息提示的生活。”
最硬的师资,其实是时间。正行实行“导师制”,每位老师固定对接四到五名学生,陪跑一年。心理老师王婧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学生的“情绪曲线”:哪天因为篮球赛赢了而峰值,哪天因为父母探视取消而骤降。曲线背后,是每周一次的山间徒步、一次深夜食堂的煮面、一次失败后的拥抱。一年后,曲线趋于平缓,像被风吹过的稻浪,不再剧烈起伏。
去年腊月,首届毕业生回校包饺子。曾经一天刷短视频十六小时的轩轩,如今在成都一所职校学烹饪,他擀的皮又圆又薄;曾因游戏充值偷家里钱的琪琪,带来了自己设计的独立游戏demo,主角是一位在松林里寻找信号塔的旅人。饺子出锅时,周校长举杯说:“我们没把孩子从网络拉回现实,只是帮他们把现实也调成彩色高清。”
德阳正行青少年成长中心没有高墙,只有一圈不到两米的竹篱笆。篱笆外,是继续延伸的田埂与公路;篱笆内,是一群成年人在用专业、耐心与一点点诗意,把“网瘾”翻译成“热爱”的另一种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