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口碑榜人气推荐的叛逆孩子封闭管理学校
萍乡口碑榜人气推荐的叛逆孩子封闭管理学校
在湘赣交界的武功山脚下,有一所被家长口口相传的“逆袭工厂”——萍乡安源青少年成长学院。它不在闹市,也不在景区,而是藏在一条被竹林环抱的乡间公路尽头。导航上找不到“叛逆”二字,导航语音只说“前方两百米右转”,可家长群里却把它称作“萍乡口碑榜人气第一的封闭管理学校”。
这所学校的前身是一座废弃的钨矿子弟校,斑驳的红砖墙被重新刷成暖灰色,操场边的老樟树依旧挺拔。每天清晨六点,哨声穿过薄雾,孩子们列队跑操,脚步踏在煤渣跑道上,像一场迟到的青春期节拍。跑完三公里,他们得把口号喊得震天响:“我不是问题少年,我只是迷路的孩子。”这句口号是校长李卫平定的,他说声音大,才能把自尊喊回来。
李卫平曾是武警教官,转业后办过武馆,也开过拓展基地。2018年,他接手这所学校,第一件事是把围墙加高到三米,第二件事是把围墙内侧全部刷成手绘涂鸦——星空、海浪、拳击手套、梵高向日葵。他说:“高墙是边界,涂鸦是呼吸。”
封闭管理并不意味着铁窗味。手机统一保管,但每天晚饭后有半小时“亲情通话”;宿舍门禁十点,但熄灯前可以弹吉他、写小说、甚至跳街舞。心理老师周婧的办公室永远亮着一盏暖黄的落地灯,她给每个孩子起绰号:刺猬、考拉、小火箭。她说:“先让他们觉得被看见,再谈改变。”
课程表像一份混搭菜单:上午文化课由萍师附中的退休名师坐镇,下午是木工、烘焙、无人机、拳击四选一;周三晚上看电影,周五下午徒步去秋收起义纪念广场。最硬核的是“矿山劳动课”,孩子们要推着翻斗车运废渣,汗珠砸在矿石上,像给青春淬火。曾有家长担心“太苦”,结果孩子回家主动给爸妈炒了一盘辣椒炒肉,说“矿渣都搬了,还怕热油?”
改变发生在细节。16岁的阿俊入校时染着银发,见人先翻白眼。三个月后,他在木工坊做了一把尤克里里,琴弦用的是旧电线,琴身上刻着“Mom I’m back”。结业那天,他把琴背在身后,朝母亲敬了个军礼,母亲当场泪崩。
学校没有“毕业率”这一说,只有“回家率”。每年送走一百多个孩子,跟踪回访三年。数据显示,85%的孩子回家后能维持正常学业或就业,复吸网瘾率低于8%。家长们最服气的是:孩子回来会主动洗碗了,会跟父亲下象棋连输三局也不掀桌子了。
萍乡本地人把这所学校当成“秘密武器”。谁家孩子夜不归宿,谁家女儿割腕自拍,亲戚们会压低声音提醒:“要不送去安源试试?”口碑像武功山的云雾,一圈圈扩散,不靠广告,只靠一句“我家崽现在会给我倒洗脚水了”。
李卫平常说:“我们不是修理厂,我们只是把掉队的灵魂喊回跑道。”夜幕降临,校园里的太阳能路灯一盏盏亮起,像给每个孩子留了一盏回家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