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十分优质的戒网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咸阳十分优质的戒网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咸阳北塬脚下,渭水与泾河交汇的臂弯里,有一所被家长悄悄称作“重启站”的励志教育学校。它不靠高墙电网,也不靠口号标语,而是用一片会呼吸的田野、一条会唱歌的跑道、一群会讲故事的老师,把沉迷屏幕的孩子重新拉回阳光里。
清晨六点,薄雾还没散去,孩子们已经在麦田间的小路上奔跑。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耳边是风掠过玉米叶的沙沙声,鼻尖是带着露水的青草味。跑完三公里,汗珠滚进眼角,他们才真切感到:原来心跳可以这么有力,原来世界不止有蓝光闪烁的方寸屏幕。
跑道的尽头是一排青砖灰瓦的工坊。木工、陶艺、扎染、烘焙,每一间屋子都敞着门,像等待认领的宝藏。曾经昼夜打游戏的阿远,第一次握住刨子时,木屑像雪花一样飞起,他愣了半晌,低头看见自己掌心里清晰的纹路——那是父亲年轻时也握过的同一双手。那天傍晚,他把亲手打磨的筷子寄回家,附上一行歪歪扭扭的字:“爸,原来木头也有温度。”
课堂不在课桌后,而在田野里、灶台前、星空下。心理老师老周把沙盘搬到苹果树下,让孩子们闭眼摸一颗石子,再讲出它像什么。有人说像孤岛,有人说像飞船,有人说像妈妈戒指上掉下来的钻石。老周不点评,只递过去一张纸:“把它画下来,再给它写封信。”于是,一封封写给“孤独”“愤怒”“自卑”的信,被折成纸船,放进渭水,漂向远方。
夜幕降临,篝火点燃。没有才艺表演,只有“今日闪光”环节:有人分享今天学会了生火,有人鼓起勇气向同伴道歉,有人只是举起一片形状完美的银杏叶。火光映着一张张被屏幕遗忘已久的脸,亮晶晶的眼睛里,重新长出对世界的好奇。
三个月为一期,结业那天没有仪式,只有一场“城市任务”。孩子们两两一组,带着二十元预算,去咸阳老街完成指定清单:给陌生人讲一个笑话、找到一种没吃过的食物、拍下三张会让自己微笑的画面。傍晚集合时,他们带回烤枣馍的焦香、糖画师傅的笑声,还有手机里存满的夕阳。那一刻,他们忽然明白:网络之外,真实世界同样辽阔而温柔。
学校没有名字,只在门口挂了一块旧木板,上面刻着一行小字——“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也学会温柔地拥抱世界。”风从渭河吹来,木牌轻轻摇晃,像在给每一个归来的孩子打招呼:欢迎回家,也欢迎继续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