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实力出色的戒网瘾孩子特训学校
抚州实力出色的戒网瘾孩子特训学校
在抚州城东的抚河拐弯处,有一片被水杉围合的老旧厂房。灰砖墙外没有张扬的招牌,只有一块不起眼的铜牌——“抚州市启行青少年成长中心”。当地家长口耳相传:把孩子送进去,三个月能“断网”,半年能“回魂”。外人听起来像神话,走进去才会发现,这里没有电击、没有呵斥,甚至连“戒”字都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重启”二字。
启行的创始人叫周野,曾是国防科大通信工程博士,退役后回抚州办厂。工厂倒闭那年,他十五岁的儿子昼夜鏖战《王者荣耀》,视网膜两度脱落。周野把生产线改造成宿舍、工坊、农场,用工程师思维拆解“网瘾”——不是拔掉网线,而是重新布线大脑的多巴胺通道。他招来的第一批“学生”,正是自己和合伙人的孩子。
清晨五点,水杉林里先响起竹哨。孩子们赤脚跑在带着露水的土路上,每人手里握着一根温热的艾条,边跑边灸虎口。周野说,这是把游戏里的“每日签到”搬到现实:完成就有即时奖励——艾草的暖、同伴的笑、老师竖起的拇指。跑完三公里,他们走进“离线工坊”,把昨晚拆下的旧路由器焊成蓝牙音箱,把报废显卡磨成钥匙扣。金属粉尘在晨光里飞舞,像一场低像素的雪,孩子们第一次发现,屏幕之外也有光影可以追逐。
午饭由孩子自己种、自己烹。菜园里竖着一块白板:谁的辣椒先红,谁就能在周末获得两小时“自由屏”。这规则像极游戏里的限时活动,却需要真实世界的耐心与汗水。十六岁的阿豪曾创下连续四十小时不下线的纪录,如今蹲在垄沟边数番茄花,数到第七朵时,他突然抬头:“原来升级的不只是账号,还有我自己。”
下午的心理课更像“剧本杀”。老师给出一张“角色卡”:凌晨三点的你,段位星耀一,还差一把晋级赛,妈妈敲门让你睡。孩子们分组续写结局,有人选择摔门,有人选择关机。写完后,老师把门反锁,关灯,打开手机外放——游戏启动音、队友催促、母亲叹息混作一团。十分钟的黑暗里,有人开始啜泣。灯亮时,老师只说一句:“刚才的剧本,你们随时可以改写。”
夜幕降临,水杉林亮起一串串太阳能灯,像被移植到地面的银河。孩子们围坐一圈,轮流把今天的“战利品”放进“时间胶囊”:一片艾草、一块焊点完美的电路板、一张写给妈妈的明信片。三个月期满,胶囊埋进林子里,上面插一块空白木牌。周野说,等他们十八岁那年再回来,木牌会长出名字——那是他们亲手写下的、新的自己。
离开启行的孩子,手机里依旧装着游戏,却不再被游戏牵着走。家长最惊讶的变化,是孩子开始主动关屏,理由是“该去浇水了”。周野从不把这叫“治愈”,他更喜欢“重启”——像电脑死机后,长按电源键,听见风扇重新转动的声音。那声音很轻,却足以让一个少年,在抚河的晚风里,重新成为自己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