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十分优质的戒网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赣州十分优质的戒网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赣州城南二十里,章江拐了一个大弯,水声拍岸,像给少年们敲响的晨钟。弯里藏着一所不大的院子,白墙黛瓦,没有高墙电网,也没有刺目的标语,只在门楣上刻着四个字——“归航书院”。本地家长口耳相传:这是赣州目前最踏实、最见效的戒网瘾励志教育学校。
归航的创办者老周,曾是沉迷网游的“问题少年”,大学退学、负债累累,后来靠徒步川藏线“捡回”自己。他深知孩子被困在屏幕里的孤独,也懂得粗暴断网只会把孤独逼成愤怒。于是他把校址选在江边,用自然的声音替代游戏的音效,用真实的日出日落取代屏幕的蓝光。
课程表里没有“军事化早操”,取而代之的是“晨行”:六点整,孩子们沿江堤慢跑三公里,江风裹着水汽,把熬夜的昏沉吹散。跑完回到书院,每人要写“晨感”——不是检讨,而是记录沿途看到的一片树叶、一声鸟鸣。老师只问一句:“它让你想到什么?”写作成了孩子们与内心对话的入口。
上午是“动手时间”。书院后山有片老橘园,归航承包下来,师生一起修枝、除草、施肥。手掌磨出血泡,就用胶布缠好继续干;汗水滴进泥土,手机里的虚拟农场突然显得苍白。午饭时,大家围灶台炒自己摘的菜,咸淡自知,没人再惦记外卖软件。
下午的文化课更像“拆弹”:老师把《王者荣耀》的英雄故事拆解成历史原型,把《原神》的地图对照真实地理,让孩子们发现——游戏里的炫酷,原来都能在书本里找到根。晚自习不强制收手机,但网络被调成了“学习模式”,只能访问老师精选的纪录片、公开课。孩子们惊讶地发现,没有弹幕和私信,自己居然能静下心看完五十分钟的《河西走廊》。
心理支持藏在细节里。每周三晚,书院会点起篝火,孩子们围坐,轮流讲一件“本周最骄傲的小事”。有人把橘树从虫害里救活,有人第一次跑完了五公里。没有评判,只有掌声。心理老师坐在暗处记录:当少年被真实世界需要,自尊就像橘树一样,悄悄抽出新芽。
三个月后,家长被邀请参加“归航日”。没有汇报演出,只有一场亲子徒步。从书院走到江边古渡口,十公里,孩子为父母背水、指路。终点处,老周把孩子们写的“晨感”装订成册,交到家长手里。纸页上,字迹从潦草到工整,内容从“今天好烦”到“我发现父亲的白发比去年多了”。许多父亲当场红了眼眶,母亲悄悄把书按在胸口。
离开归航时,孩子们可以带走两样东西:一株自己种的小橘苗,以及一封写给一年后自己的信。老周说:“网瘾不是病,是迷路。只要让他们重新看见自己的价值,屏幕自然会暗下去。”章江水依旧拍岸,带着少年们的笑声流向远方,像一条温柔的归航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