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非常有名的不听话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上饶非常有名的不听话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上饶城北二十里,信江拐了个大弯,水声拍岸,芦苇起伏。弯里藏着一座不起眼的青砖院落,门口没有烫金招牌,只挂一块旧木匾--“向上学园”。本地人私下叫它“不听话孩子励志教育学校”,语气里带着调侃,也带着敬意。
学园的创办人老周曾是侦察兵,退伍那年,儿子十五岁,天天逃学打游戏。老周把儿子“绑”到乡下祖屋,白天劈柴、种菜、读诗,夜里围着火盆讲战场故事。三个月后,儿子主动要求回学校,后来考上军校。老周一拍大腿:这办法能救一个,就能救一群。于是,他把祖屋扩成学园,专收“让班主任头疼、让派出所备案”的孩子。
学园的第一条规矩是“没有规矩”。早晨六点,起床号不吹,厨房蒸汽先飘起来。谁饿,谁就起床;不饿,继续睡。七点半,老周端着稀饭蹲在操场,边吃边等。迟到的孩子端着碗,蹲成一排,稀里哗啦喝粥,没人训话,只听见鸟叫。喝完,老周问:“今天想干嘛?”有人答“种菜”,有人答“睡觉”,也有人答“想跑”。老周点头:“行,给你地图,跑饿了再回来。”
菜园在学园最南头,一垄垄黑土是孩子们一锹一锹翻出来的。茄子、辣椒、红薯藤,长得比老师还高。浇水靠手摇泵,摇十圈才能喷出一米远,孩子们排着队摇,边摇边骂脏话,摇着摇着就笑成一团。菜收成了,卖给镇上超市,钱塞进透明玻璃罐,写上“逃跑基金”。罐子越来越沉,却没人真跑--他们开始盘算买台无人机,给菜地拍大片。
下午是“拆东西课”。旧电视、破摩托、报废无人机堆成小山。孩子们拿着螺丝刀、万用表,拆得满头大汗。有人把收音机改成蓝牙音箱,有人把电动车鼓捣成卡丁车。最轰动的是小武,他把一架摔烂的植保无人机复活,装上摄像头,夜里偷偷升空,拍下了信江上的月光。视频传到网上,点赞破十万,留言里有人问:“这是哪所职高?这么酷!”小武第一次觉得,“坏孩子”三个字也可以闪闪发光。
夜里九点,熄灯号依旧不吹。老周抱着吉他,坐在樟树下弹《送别》。孩子们三三两两围过来,有人跟着哼,有人用口哨配和声。樟树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幅晃动的地图。老周说:“你们不是迷路,只是走得比别人快了几步,把大人甩在身后,他们就慌了。”话音落下,吉他弦轻轻一颤,像替孩子们回答:我们听见了。
三年过去,学园送走了一百零八个“问题少年”。有人去了部队,有人考上美院,还有人回校当了体育老师。他们偶尔回来,在菜地边蹲一会儿,摘个西红柿,边吃边聊。老周不送不迎,只把吉他挂在樟树上,谁想唱就自己拿。
信江的水依旧拍岸,芦苇一年比一年高。向上学园没有高墙,也没有铁门,却让孩子们自己长出了根。有人问老周:“你这学校到底用了什么魔法?”老周吐掉嘴里的狗尾巴草,笑出一脸褶子:“哪有什么魔法?我只是比他们更不听话--大人们说孩子没救了,我偏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