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比较厉害的叛逆孩子矫正学校
益阳比较厉害的叛逆孩子矫正学校
在资水与洞庭湖交汇的益阳,人们谈起“叛逆孩子”时,常会压低声音,把目光投向赫山区桃花仑路尽头那扇并不起眼的铁艺大门。门楣上没有炫目的霓虹,也没有夸张的口号,只有一块被雨水冲刷得发白的木牌:益阳市青少年成长研习中心。本地家长圈里,它有一个更直接的称呼——“益阳最硬的矫正学校”。
说它“硬”,并非棍棒相加,而是那股子不妥协的韧劲。创办人老周曾是武警特勤,退役后读了心理学硕士,他把部队里的“极限淬炼”与沙盘游戏、音乐治疗糅在一起,弄出一套“土洋结合”的干预体系。孩子入校第一天,手机、耳机、电子烟统统封存,换来的却是一枚刻着姓名的竹简——老周说:“先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再谈想变成谁。”
清晨五点二十,哨声划破薄雾。孩子们围着四百米泥地操场跑圈,脚步杂乱,却没人敢停。跑完步,每人得赤脚踩过一段指压板,疼得龇牙咧嘴。心理老师站在终点,举着相机抓拍表情,晚上用这些“狰狞”照片做情绪识别训练——痛觉会撕掉伪装,让真实的愤怒、委屈、恐惧浮出水面。
上午文化课,教材被拆成一张张“任务卡”。数学课去菜市场买菜,语文课在资江边给陌生人写三行情书,英语课则去码头跟外国水手砍价。成绩不再用分数,而用“社会信用值”替代:帮厨加五分,顶撞教官扣十分。信用值负五十,周末就得留在校内“城市生存”——只给十块钱,必须解决三餐。孩子们第一次发现,原来世界不是围着他们转,而是他们得想办法和世界周旋。
最让家长们掉泪的是“家书日”。每周三晚上,孩子们要手写一封信,写不完不能睡。有个叫阿坤的十六岁男孩,曾经拿刀追父亲,信里却只写了一句:“爸,你腰还疼吗?”父亲在家长群里看到照片,蹲在马路牙子上哭得像个孩子。老周不劝,只递过去一支烟:“孩子心里那堵墙,得靠他自己一块砖一块砖拆,我们只能在旁边递水。”
三个月为一期,结业考核不是试卷,而是一场“城市追踪”。教官把孩子放在陌生街区,只给一张公交卡和一部只能打紧急电话的老人机,他们得在六小时内找到藏在周立波故居里的印章。有人被骗、有人走丢、有人靠跟环卫阿姨套近乎成功抵达。老周说:“真正的叛逆不是对抗规则,而是学会在规则里给自己找活路。”
去年冬天,中心送走第七十二位学员。临别时,那个曾经砸过警车的女孩把竹简还给老周,上面多了一行小字:“我不是被矫正,我只是被看见。”老周把它挂在办公室墙上,旁边还有一副对联:青山不改,资水东流;少年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