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推荐不错的叛逆厌学孩子专门管教学校
保定推荐不错的叛逆厌学孩子专门管教学校
保定城南二十里,拒马河拐了个弯,河湾里藏着一所低调却名声在外的“成长学园”。本地人叫它“河湾学堂”,官方注册名是“保定市青少年正向行为研修中心”。它不收广告,不挂横幅,只靠家长口口相传,却常年满员。想把孩子送进去,得提前三个月排队,还要通过一次三方访谈——孩子、家长、导师各坐一边,把话说透,才给发录取通知。
学堂的主楼是旧粮仓改的,红砖墙留着“备战备荒”时代的标语,被孩子们用喷漆改成了涂鸦墙。操场没有塑胶跑道,一圈碎煤渣,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可孩子们爱疯跑,因为跑完可以直接跳进河里洗个野澡,导师们蹲在岸边抽烟,不催不吼,只在他们上岸时递一条毛巾。这份松弛感,是城里孩子最缺的。
课程表不按语数外排,而是“晨耕、午读、暮省”。六点半敲钟起床,先去菜地拔草,一人管三垄,谁偷懒一目了然。八点半吃早饭,小米粥配咸菜,吃完洗碗轮值。九点进教室,不是补课,是“对话课”——导师抛出话题,比如“你为什么讨厌学校”,孩子们可以骂、可以哭,也可以沉默。导师只问三句话:“还有吗?”“真的吗?”“那怎么办?”不评判,只记录。三个月后,每个孩子都会收到一本打印好的《我的废话集》,翻开一看,原来自己说过那么多真心话。
午饭后的“手艺坊”最受欢迎。木工、皮具、扎染、修自行车,想学什么自己报。有个女孩原来割腕,现在每天琢磨怎么把一块废木头磨成发簪,手上伤疤被木屑染成淡褐色,像一枚旧勋章。她说:“在这里,我第一次觉得‘有用’比‘优秀’重要。”
最特别的是“夜行课”。每月一次,全员背睡袋徒步进山,夜里十二点围着篝火讲“我最丢脸的事”。规则是谁先笑就要唱《孤勇者》。孩子们笑闹着,却也在火光里看清了彼此的脆弱。有个男孩曾偷遍全班,那天他讲完自己第一次偷钱是为了给奶奶买药,全场安静得只剩柴火噼啪。第二天,被偷的同学悄悄往他兜里塞了一包创可贴,写着“手还疼吗”。
家长每月只能来一次,叫“探亲日”。不见孩子,先上课——心理老师放视频,全是孩子日常:在菜地摔了一跤自己爬起来的瞬间,在工坊锯歪木板懊恼皱眉的表情。家长们哭成一片,才意识到“叛逆”背后多是求救。见孩子时,不许问成绩,只能说“我看见了什么”。有位父亲憋了半小时,憋出一句:“你种的西红柿比你妈种的大。”孩子咧嘴笑,第一次主动伸手抱了他。
学堂没有毕业仪式,只发一张车票——保定站到孩子最想去的城市。去年夏天,二十六个孩子,车票终点各不相同:哈尔滨、昆明、拉萨……站台上,导师们穿着沾满泥巴的T恤挥手,像送出一批新长成的麦子。有个女孩临上车回头喊:“老师,我再也不逃学了,因为我想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如果你正为孩子的厌学、叛逆焦头烂额,不妨开车去拒马河湾看看。别急着把孩子推给“管教”,先蹲下来听听他为什么不想读书。河湾学堂的秘诀从来不是“管”,而是“让草自己找方向长”。风会告诉他,哪边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