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非常有名的戒网瘾孩子成长教育学校
娄底非常有名的戒网瘾孩子成长教育学校
娄底城南的春溪岭脚下,有一所被当地人称作“青禾苑”的院子。清晨六点,薄雾还未散去,铁艺大门缓缓打开,孩子们的脚步声像一串轻快的鼓点,把整座山谷敲醒。外人以为这里是“戒网瘾”学校,其实孩子们更愿意把它叫作“第二起跑线”。
院子不大,三栋灰砖小楼围成“回”字形,中间是一块用旧厂房改造的草坪。草坪上竖着一面褪色的旗,写着“先做人,后上网”。创办人老周曾是娄底一中的信息技术老师,2017年带学生打机器人比赛,亲眼看见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因为连输三局当场把键盘摔得粉碎,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技术跑得再快,也追不上失控的情绪。于是他把积蓄投进这片山谷,想给“失控”的孩子们一个减速带。
进苑的第一天,手机、平板、耳机统一装进牛皮纸袋,贴上姓名,锁进铁皮柜。没有想象中的怒吼与眼泪,孩子们只是沉默地排队,像被拔掉电源的机器人。老周给他们每人发一本粗纹速写本、一支2B铅笔,“画下你此刻最想回去的地方”。有人画了长沙五一广场的霓虹,有人画的是自家楼下的小卖部,还有人只画了一个黑屏手机。老周不点评,只在角落写日期,像给情绪盖邮戳。
上午的课程叫“动”。体育老师阿九是退役的武警,把障碍跑道拆成十段:独木桥、绳网、轮胎阵、低桩网……每过一关,孩子们能在手环里存下一颗“能量豆”。攒够二十颗,可以兑换半小时“离线音乐”——一台只能播放本地文件的MP3。十三岁的林可为了听周杰伦的《晴天》,在雨里爬了整整两周绳网,手掌磨出血泡,却在终点咧嘴大笑:“原来歌要这么挣来才香。”
下午是“静”。音乐教室里摆着十台拆掉网卡的旧电脑,屏幕被调成全屏钢琴键。心理老师小黎让孩子们两两组队,一人弹旋律,一人敲节奏,不许说话,只能看对方的眼睛。节拍乱了,就重来;眼神飘了,也重来。慢慢地,有人开始主动伸手帮同伴找拍子,有人会在错拍时做个鬼脸逗笑对方。小黎说,这叫“用身体重新学信任”。
最特别的是夜行。每月农历十五,全员不准开手电,只靠月光走三公里山脊。队伍最前面是生活老师老曾,他背一把旧吉他,边走边唱《橄榄树》。孩子们排成一条暗色的线,脚下碎石沙沙响,远处偶尔传来夜鸟的扑棱声。有人第一次抬头看见银河,惊讶得忘了说话;也有人走着走着突然哭了,老曾就把吉他递过去:“哭够了,换你唱。”歌声七零八落,却像给山谷缝了条柔软的拉链。
三个月后,铁皮柜重新打开。孩子们拿回自己的设备,却没人立刻开机。林可把手机壳拆下来,把里面夹着的绳网血泡照片换成了他和队友在草坪上的合影;那个画黑屏手机的男孩把速写本最后一页撕下来,折成纸飞机,写上“再见,旧的我”。老周站在旗杆下,看着他们把行李背上车,突然想起七年前摔键盘的那个男孩——如今他在深圳做无人机编程,每年暑假都会回来当一周志愿者。
山谷里的雾又升起来了,青禾苑的灯一盏盏熄灭。风掠过旗面,“先做人,后上网”六个字轻轻抖动,像在给远去的孩子们悄悄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