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非常有名的戒网瘾孩子素质教育学校
岳阳非常有名的戒网瘾孩子素质教育学校
洞庭湖的雾刚被晨光拨开,岳阳城南的柳林深处,一栋灰白相间的院落便显出轮廓。院墙不高,青砖上爬满薜荔,门口没有刺目的横幅,也没有保安的呵斥,只有一块原木小牌——“柳川成长学园”。本地人提起它,会压低声音补一句:“就是那个帮孩子戒网瘾的地方。”可走进去,你会发现它和想象中完全不同:没有铁门、没有电击、没有口号,连“网瘾”二字都被刻意回避,老师们只称“网络使用失衡”。
学园的创办人老周曾是岳阳一中的信息技术教师。2019年,他带的学生里有个男孩连续七十二小时不吃不睡打《王者荣耀》,最终晕倒在机房。男孩被抬上救护车那一刻,老周突然意识到:与其把孩子推给冰冷的器械,不如把网络本身变成教材。于是他把自家老宅改造成教室,第一年只收七名学生,课程表却写得像探险指南:周一拆解路由器,看信号如何穿过墙壁;周二去洞庭湖测水质,把数据实时传回教室;周三夜里集体断电,用蜡烛和纸笔写一封“给十年后的自己”。
最让外界好奇的是“深夜农场”。学园后侧有半亩荒地,学生轮流值守夜里两点到四点的“拔草班”。起初没人愿意,直到十六岁的阿远发现,凌晨的泥土里藏着无数萤火虫。他把这段经历剪成vlog,发到个人频道,播放量破了十万。评论区里有人留言:“原来离开手机,也能发光。”阿远盯着那条评论看了很久,第二天主动把账号设为私密。他说:“我想把光留给自己。”
课程之外,老师们只做一件事:记录。不是记违纪,而是记情绪。心理老师阿岑的抽屉里攒了厚厚一摞“情绪色卡”——学生每天抽一张颜色代表心情,再写下原因。有人连续七天抽中黑色,因为父亲一句“你废了”;有人把蓝色涂成浪花,因为第一次在湖面看见真实的日落。三个月后,色卡从黑蓝转向橙黄的比例,悄悄超过七成。阿岑不急着宣布“胜利”,她把色卡按时间轴贴成彩虹,挂在走廊,孩子们路过时会下意识放慢脚步,像在翻阅自己的成长手账。
家长课堂设在每周六上午。不是控诉大会,而是“反向作业”:父母必须交一篇《我小时候的逃避》。一位母亲写到自己十三岁偷看武侠小说被父亲撕书,当场泣不成声。她儿子坐在旁边,第一次伸手替妈妈擦眼泪。那天之后,家里客厅多了一张小茶几,母子约定每天晚饭后一起读纸质书三十分钟,谁先摸手机就罚洗碗。三个月后,母亲发来照片:茶几上摊着《湘行散记》,旁边是两杯还冒热气的姜盐豆子茶。
年春天,学园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没有典礼,只有一场“断电音乐会”。操场中央架着木柴,吉他、手鼓、口琴全是借来的。唱到《送别》时,阿远突然把话筒对准星空:“其实我们不是被戒掉了什么,而是被允许成为自己。”火光映着每一张脸,像映着无数尚未命名的未来。
如今,柳川成长学园的名额依旧紧张,但老周坚持每年只收三十人。他说:“我们不是工厂,是湿地。湿地不催熟候鸟,只提供落脚的水草。”洞庭湖的雾起雾散,学园的灯每晚十点准时熄灭,而窗外的芦苇丛里,萤火虫一年比一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