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实力出色的戒网瘾孩子特训学校
邢台实力出色的戒网瘾孩子特训学校
在邢台城西二十余里的七里河畔,有一所被当地人称作“静水学堂”的特训学校。它不靠高墙电网,也不挂“戒网瘾”三个大字,却悄悄把上百名沉迷网络的孩子从屏幕里“捞”了出来。校门是一块原木横匾,上面只刻了四个字——“回到当下”。傍晚时分,夕阳把河面染成橘红,孩子们踩着木栈道回宿舍,手里捧的不是手机,而是刚摘的苇叶和河泥捏的小碗。那股认真劲儿,像在守护一件易碎的瓷器。
学堂的创始人老周,曾是邢台一中的信息技术教师。2019年,他带的高三班里,有位学生连续三晚翻墙去网吧,最后因过度疲劳晕倒在键盘上。那一刻,老周突然意识到:与其把孩子从网吧拖回学校,不如把学校搬进大自然。于是他辞职,租下废弃的河滩林场,亲手把三间破砖房改成宿舍,又把废旧集装箱刷成教室。没有黑板,就用河沙铺地,写字写错了,用脚一抹重来;没有投影仪,就把星空当幕布,北斗七星当坐标,给孩子们讲“时间的形状”。
课程表也与众不同。周一“追风”,孩子们沿七里河骑行二十公里,感受风阻与心跳;周二“拆机”,把淘汰的电脑主机拆成零件,再重新组装成能跑《贪吃蛇》的极简系统;周三“守夜”,两人一组在林场值班,记录猫头鹰的叫声频率;周四“市集”,带着自己种的韭菜和薄荷去早市摆摊,卖不完就送给环卫工;周五“静默”,从日出到日落不说一句话,只写字或画画。老周说:“屏幕里的世界太满,我要先帮他们腾空,再一点点装回真实。”
最让家长们意外的是,这里没有“电击”“跑圈”“面壁”,取而代之的是“三不原则”:不没收手机,但进校后统一装进写着名字的牛皮纸袋,由孩子自己贴上封条;不禁止游戏,而是把《我的世界》搬进林场,让他们用树枝、石块、泥土在真实土地上复刻虚拟城堡;不强迫社交,却安排每晚“围炉夜话”,围着铁皮桶里的炭火,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想说就听火堆里松果爆裂的声音。三周后,大部分孩子主动把封条撕掉,把手机交给老周:“帮我保管到毕业吧,我想先把河堤上的树认全。”
学堂的“毕业仪式”很简单:每人把最舍不得删的一款游戏账号写在纸上,折成纸船,放进七里河。纸船漂远,孩子们沿河岸往回走,没人回头。2024年夏天,那个曾经晕倒在网吧的学生回来了,带着南京邮电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在河边种下一棵白蜡树,说这是他的“存档点”。老周拍了拍树干:“树会长,你也会。”
如今,静水学堂的墙上贴满了车票:北京、上海、广州……孩子们把去大学报到的车票寄回来,像寄回一面面小小的旗子。老周把它们按时间顺序排成一条向上的曲线,像极了一条从七里河出发、奔向更远地方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