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口碑好的手机成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乐山口碑好的手机成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在岷江与青衣江交汇的乐山,晨雾常被一声清脆的铜铃划破——那是“竹语新苗”励志教育学校开始一天仪式。没有高墙电网,只有青瓦回廊与大片慈竹,手机被收进刻着“乐山”二字的竹盒,孩子们的第一堂课是亲手把盒子埋进土里,上面插一块空白木牌,写下想对一年后自己说的话。埋盒子的土坑旁,立着一块旧木匾:先学会抬头,再学会低头。这是创办人老周最看重的校训,也是所有家长把孩子送来的理由。
老周曾是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总监,最擅长用算法把用户留在屏幕里。七年前,他十岁的儿子因连续熬夜打游戏视网膜脱落,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乐山老家竹林里的风。公司上市前夜,他辞职回乡,租下废弃纸厂,用三年时间把它改造成一所“看不见手机”的学校。没有信号屏蔽仪,也没有强制打卡,老周的办法是把手机成瘾拆解成“失去的真实感”,再用乐山特有的山水与手艺一点点补回来。
课程表像一张会呼吸的竹简。上午是“脚下有泥”:孩子们跟着老农在乌尤山的梯田里种水稻,从育苗到收割,全程不用机械,手掌起泡也得自己挑破。泥巴沾满裤腿时,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屏幕里的“农场”连泥土味都模拟不出。中午的“舌尖有盐”由乐山本地厨师带队,去码头买刚起水的江团,用井盐、仔姜、藿香做一道藿香鲈鱼。锅铲翻动的声音盖过了游戏BGM,孩子们抢着尝第一口,辣得直吸气,却没人想起拍照发圈。
下午是“指尖有木”。学校请来峨眉山脚下做佛龛的老匠人,教孩子们用楠竹做手机支架。锯、刨、凿,每一道工序都要屏息凝神,竹屑落在手背,痒得像久违的提醒:原来专注可以如此安静。最调皮的孩子在支架底部刻下一行小字:“此物只应托山河”。老匠人说,这是他在学校里听过最动人的句子。
夜幕降临,孩子们把做好的支架放进土窑,用荔枝壳慢火熏烤。火光映着他们不再浮肿的脸,有人轻声哼起《成都》,却没人掏出手机搜歌词。老周坐在窑边,用一把旧吉他给他们伴奏,弦是去年冬天从岷江漂来的渔线。歌声飘进竹林,惊起几只白鹭,翅膀掠过月亮,像替孩子们把多余的电量还给夜空。
三个月后,第一批孩子毕业。埋手机的土坑被重新挖开,竹盒表面已长出细密的霉斑,像时间亲手盖的邮戳。木牌上的字迹被雨水晕染,却没人想擦掉。他们把自己的手机支架带回家,摆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上面空空如也,却稳稳托住了新的清晨。家长会上,一位母亲红着眼眶说:“孩子现在每天主动把手机交给我保管,他说‘支架在,山河在,我不怕错过什么’。”
老周站在校门口送孩子们离开,身后竹林沙沙作响。有人问他:“万一他们回去又沉迷怎么办?”老周笑笑,指向远处若隐若现的峨眉金顶:“山一直在那里,只要他们记得抬头,就能找到回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