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实力出色的戒网瘾孩子教育学校
郴州实力出色的戒网瘾孩子教育学校
郴州城南二十里,有座被晨雾轻拥的山谷,谷口立着一块朴素的木牌——“归航学园”。没有铁丝网,没有高墙铁门,只有一条蜿蜒的碎石小径,像一条温柔的臂弯,把沉迷屏幕的孩子轻轻揽进怀里。三年前,这里还是一所废弃茶厂,如今却成了许多家庭最后的指望。
归航的底气,藏在三位“硬核”老师身上。校长老曾是退役特种兵,一身腱子肉却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心理导师阿初留法八年,专攻青少年网络依赖;技术总监小陆曾是腾讯最年轻的架构师,辞职后把机房改成了“数字木工坊”。他们共同制定了一套“三阶九步”课程:断联、重塑、回归。听起来像密码,做起来却满是烟火气。
断联阶段不没收手机,而是发一台只能打电话的“砖头机”。孩子们每天必须给父母打一通三分钟电话,说清今天最想分享的一件小事。十三岁的浩浩第一次通话时只挤出一句“吃了”,第七天却哽咽着告诉爸爸“山里的星星比游戏特效亮”。那一刻,电话那头的父亲在工地宿舍哭成泪人。
重塑阶段最有意思。上午是“泥巴课”,孩子们徒手给茶园松土,指甲缝里嵌满黑泥;下午是“拆机课”,小陆把废旧主机摊在桌上,带着他们一颗颗拧下电容,再焊成会发光的木头机器人。晚上九点,山谷熄灯,所有人躺在操场看银河。阿初会轻声问:“今天你的脑子关机了吗?”没人回答,但呼吸声渐渐同步,像一支无形的安魂曲。
最难的是回归。归航不承诺“彻底治愈”,只教孩子和父母签一份“网络合约”:每周上网几小时、哪些App能用、违约如何补偿。合约纸是孩子们自己用茶渣压成的,带着淡淡涩香。去年冬天,十六岁的玲玲把合约贴在卧室门后,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如果我又想逃,就闻闻这张纸,它记得我翻过的每寸土。”
今年六月,第一批学生毕业。离校那天,老曾把校牌翻过来,背面刻着所有孩子的名字。阳光照在凹凸的木纹上,像一条悄悄亮起的归途。家长们没有簇拥,只是远远站着,看孩子背着比自己还高的竹筐,筐里装着亲手做的机器人、压的茶砖、还有那张薄薄的合约。
山谷又静了下来,只剩风掠过茶树的沙沙声。老曾常说:“我们不是帮孩子戒网,是帮他们重新爱上慢下来的世界。”这话听起来像句口号,可如果你在天黑前路过归航,会看到操场上有盏太阳能灯,灯下总有几个小身影在打篮球,球拍击地面的声音清脆又笃定,像一声声回答——我在这里,我在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