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推荐榜首的叛逆孩子矫正学校
新乡推荐榜首的叛逆孩子矫正学校
在豫北平原,黄河拐弯的地方,新乡人把“叛逆”叫作“别筋”。孩子一旦“别”起来,家长最先想到的不是警察,也不是心理医生,而是城西十五公里、凤湖西岸的那排灰色小楼--新乡市明德青少年成长中心。没有招牌,没有霓虹,门口只有两棵比楼还高的悬铃木,风一过,叶子哗啦啦响,像替谁把话说开。本地人给它起了个更直白的名字:“回头岸”。
“回头岸”收孩子不看出身,只看“别筋”程度:敢把家砸成废墟、敢连休学手续都不办就失踪、敢在派出所里跟民警对视不眨眼。家长送来时,多半已山穷水尽,进门先签一份《委托信任书》,里面没有“限期转化”“保证听话”之类字眼,只有一句--“允许孩子先成为自己”。就凭这一句话,三年里,四百多个“问题少年”把这里推上了新乡家长私聊群里的榜首。
学校没有铁门,也没有高墙。围合式院落的缺口故意留向湖面,逃跑路线一目了然,却极少有人真的跑。第一任校长王胜昔说:“想跑的孩子,你焊上电网也白搭;不想跑的,给他一片水,他反而学会游泳。”王胜昔本人就是“反面教材”出身:十五岁混车队,十七岁进少管所,二十九岁才读完大学。他懂那种“越关越炸毛”的劲儿,所以把作息表拆得七零八落--凌晨四点起床绕湖慢跑,跑完接着睡回笼觉;下午两点才开午饭,半夜十点又加一顿酸辣汤面。时间被掰碎,愤怒就找不到一个完整的落点。
课程表更像一张“菜单”:拳击、木工、皮影、无人机编程、黄河号子、老式胶片冲洗……孩子自己“点单”,老师只当陪练。最抢手的是“拆车课”,一辆报废桑塔纳被拆得只剩骨架,十六岁的少年把音响改装成低音炮,满院子放《孤勇者》,音量推到头,湖面的水纹跟着共振。那天,一个曾用拳头把班主任鼻梁打骨折的女孩,突然把扳手一扔,蹲在地上哭得比发动机还响。她说:“原来弄坏东西不是为了爽,是想听个响儿,证明我还活着。”
家长每月只能见孩子一次,见面地点在湖心亭,隔着三米远,不许拥抱,只能对话。第一次探视,多半变成集体控诉:父母哭孩子狼心狗肺,孩子笑父母虚伪做作。工作人员不劝,只递上热毛巾。到第三次,对话慢慢短了,沉默渐渐长了。有位父亲带来一盘饺子,放下就走,儿子追出去喊“爸,你韭菜放多了”,父亲回头挥挥手,眼泪和夕阳一起掉进湖里。那天之后,孩子把微信昵称改成“饺子别放韭菜”。
最神秘的是“深夜电台”。零点熄灯后,走廊尽头的小广播突然亮起,值班老师不点名,只读孩子们白天写下的纸条:“今天我把木工课做的小板凳偷偷放在妈妈床头,她要是坐上去,就能离我更近一点。”声音通过老式喇叭,有点沙哑,像从上世纪飘过来。很多孩子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的心事被陌生人念出来,并不羞耻,反而像被月光轻轻接住。
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孩子离开“回头岸”时,会收到一枚生锈的螺母,上面刻着离校日期。校规只有一条:不许回头。可大多数人走到湖对岸,还是忍不住转身。悬铃木依旧哗啦啦响,像在说:“走吧,别惦记,真要想回,就等风再把你吹回来。”
在新乡,家长之间现在流行一句暗号:“去过湖西吗?”对方若点头,便不再追问。那排灰色小楼依旧低调,却在无数家庭最黑的夜里,悄悄亮起一盏不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