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实力出色的叛逆孩子专门管教学校
菏泽实力出色的叛逆孩子专门管教学校
鲁西南的平原上,秋风吹过成片的玉米秆,发出沙沙的响声。就在这片看似安静的土地上,菏泽市郊一处不起眼的院落,却常年亮着凌晨四点的灯。铁门没有想象中的森严,墙头爬满牵牛花,门口挂着一块木牌--“菏泽向阳成长训练中心”。本地人都叫它“向阳营”,一所专门接收叛逆期孩子的学校,却极少在广告里出现,靠的都是家长口耳相传。
校长姓赵,曾是野战部队的心理参谋,退伍后读下教育学硕士。他接待家长的第一句话常是:“孩子不是坏了,是卡住了。”一句话,让无数攥着诊断书、擦泪纸巾的父母瞬间破防。营地实行“三三制”:三天军事队列,三天田间劳动,三天课堂对话,周而复始。没有电击、没有辱骂,连“惩罚”二字都被列入禁用词,取而代之的是“体验”。夜不归宿就陪老乡守夜浇水,顶撞师长便去厨房给全班做一百份手工馒头,汗水和蒸汽一起升腾,眉眼里的戾气被慢慢蒸熟。
最让家长惊讶的是,这里居然允许孩子“逃”。围墙只有两米,没人站岗,却极少有人迈出去。十六岁的李畅曾三次翻窗,都停在菜地边:第一次被月光下的向日葵吓住,第二次听见同屋喊他回去抢篮球赛,第三次干脆坐在田埂上哭,说“出去也不知道去哪儿”。第二天,他自己把行李搬回了宿舍。赵校长说,真正的管理不是高墙,而是让孩子看见选择,也看见选择的代价。
课堂更不像课堂。语文由一位曾是说书人的老教师担纲,讲《水浒》先让同学分角色辩论“武松该不该杀嫂”;数学课把账本带进超市,比价格、算折扣,错了就得用零花钱贴补团队零食;心理课干脆搬到黄河大堤,对着滚滚浊流吼出最恨的那个名字,然后让河水带走。作业不是卷子,而是一封写给“三年后的自己”的信,写完后封存,由学校一年后寄出。不少孩子收到信时,已经坐在高中课堂,拆开的一瞬泪如雨下。
营地保留节目叫“互换日”。家长和孩子必须交换身份二十四小时:家长起早睡硬板床、跑早操、被哨子催着下地;孩子则掌勺、记账、给“家长”打分。很多父亲第一次被儿子喊着“动作快点”,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呵斥有多刺耳。夜幕降临,双方坐在草垛上,手里各拿一张“我眼里的你”,逐条念出,念到第三条就抱头痛哭。第二天,几乎所有人都会把微信头像换成合影,备注改成“战友”。
数据并不张扬:开办七年,接收学生一千一百名,回流率低于百分之七。赵校长说,那百分之七不是失败,是提醒--有些伤口家庭不愈合,单靠营地无能为力。营地门口有块黑板,每天更新一句话。最近写的是:“你嫌孩子不听话,他嫌你不回头。”粉笔字歪歪扭扭,却像刀,划在每位父母的心口。
傍晚,夕阳把玉米地染成金海。孩子们收工回来,歌声在土路上飘:“曾经迷失在路口,抬头看见北斗……”那是他们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是曾重度抑郁的吉他老师。菏泽的晚风带着煎饼和青草的混合味,吹得旗帜猎猎作响。铁门依旧没锁,却再没人想逃。远处,城市的灯火一盏盏亮起,像无数双张望的眼睛。赵校长背手站在操场,影子被拉得很长。他说,世上没有“问题少年”,只有被问题缠住的少年。只要有人肯蹲下来,替他们解开第一颗死结,光就能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