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公认不错的厌学孩子专门管教学校
芜湖公认不错的厌学孩子专门管教学校
在芜湖,提起“厌学”二字,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摇头叹气,而是悄悄递上一张写着“芜湖青禾成长教育”的小卡片。卡片没有花哨的标语,只印着一行小字:孩子不想学,不是懒,是“卡”住了。这所藏在弋江区老造船厂深处的学校,被本地人称作“最后一站”,也是公认最懂厌学孩子的“秘密基地”。
青禾的校门毫不起眼,灰墙铁门,门口常年停着三辆旧校车,车身上却贴着学生手绘的涂鸦:火箭、鲸鱼、戴耳机的小人。外人以为是废弃工厂,其实里面藏着一条“成长流水线”——不教语数英,专治“学不动”。第一批学生是三年前从芜湖某重点初中“逃”出来的,十二个少年,人均旷课记录破百,家长走投无路,把他们塞进这所“黑学校”。三个月后,十二个人里十一个主动回校参加考试,剩下的一个留下来当了助教。消息一出,青禾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
学校没有讲台,没有统一教材,课程表写着“发呆课”“拆家电课”“城市生存课”。第一节课,老师把孩子们带到长江边,发给他们一人一只空矿泉水瓶,任务是在三小时内用瓶子赚到二十块钱。有人捡废品,有人给游客拍照,最机灵的小凯把瓶子剪成手机支架,卖给骑行客,净赚四十五。傍晚回校,食堂阿姨端上热饭,孩子们狼吞虎咽,班主任只问了一句:“赚钱难,还是背《出师表》难?”没人回答,但第二天早读,教室里第一次响起读书声。
青禾的“老师”也不叫老师,统称“老赵”“阿杰”“慧姐”。他们白天陪学生“打怪”,晚上写观察日记,记录孩子眼神里哪一刻“亮”了。亮灯时刻被贴在走廊的“微光墙”上:小彤在拆洗衣机时第一次主动提问电机原理;小浩在发呆课盯着云看了四十分钟,下课说想考气象学。墙上没有分数,只有时间、地点、一句童言稚语。家长们每晚等更新,像追剧,看着看着就哭了。
最神秘的是“树洞屋”。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木板房,地上堆满抱枕,屋顶开天窗,学生可以预约“单独崩溃”。任何人进去后,外面的人不许问、不许偷听。心理老师慧姐说,厌学的孩子最怕被评判,他们需要一个“无意义”的空间安放情绪。上学期,一个从不说话的女孩在树洞屋待了四小时,出来只给慧姐一张纸条:我想学烘焙,不想背公式了。两周后,青禾多了一间烘焙教室,女孩如今能做出带芜湖方言图案的“米饼表情包”,每天售罄。
青禾也有“毕业考”——不是试卷,而是一场“城市任务”。学生自由组队,用五十元启动资金,在二十四小时内为陌生人解决一个真实问题,并赚到一百元。去年夏天,三组孩子把老造船厂的废弃铁轨刷成彩虹步道,拍照打卡卖明信片,净赚一千二;另一组给夜市摊主设计二维码点单小程序,拿到人生第一笔投资。任务结束,孩子们把钱摊在操场,数着皱巴巴的纸币,忽然明白:知识不是课本,而是让想法落地的工具。那一刻,他们不再恐惧学校,也不再恐惧自己。
如今,青禾的三届毕业生里,有人回到普高,有人去了职校,还有人留在青禾当“学徒”。校门口的旧校车换了一辆新的,车身仍让学生涂鸦,最新的一幅画是鲸群跃出江面,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卡过,但我游出来了。芜湖的家长们口耳相传:要是孩子真的“学不动”,就送他去青禾,那里不治病,只接住了往下掉的孩子,再递给他们一根自己的桅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