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广受好评的戒网瘾孩子素质教育学校
承德广受好评的戒网瘾孩子素质教育学校
雾灵山脚,凌晨五点,薄雾像一条不肯散场的白纱,把承德这家“松云成长营”裹得只剩几星灯火。没有高墙电网,也没有口号震天的早操,铁门里先飘出来的是烤面包的麦香,接着才听见吉他试弦的“叮叮”两声。谁要是以为戒网瘾就得靠跑步、罚站、军姿,来到这里会下意识揉眼睛:院子里,一个染着半蓝头发的少年正给羊驼梳刘海,另一个胖男孩把无人机当风筝放,遥控器却老老实实插在“停机坪”木箱里——那是他昨晚主动上交的。
营地创始人赵雪梅,承德本地人,个子小,嗓门也小,说话像把温水,却能把最暴躁的孩子摁在板凳上听完。她原先在市区做心理咨询师,2017年接待了第28个因游戏障碍而休学的案例后,决定“把沙发搬到大山里”。她不信“电击”“吃药”那一套,只信“让人在真实里重新长一遍”。于是,她把旧林场职工宿舍租下,刷墙、铺地暖、接光纤,再请木匠把淘汰的课桌改成可折叠的“皮影戏舞台”,就这样攒出第一间宿舍。七年后,这里能同时容纳六十名12到18岁的孩子,学期三个月,滚动开班,仍年年爆满。
每日节奏被赵雪梅称作“3+2+1”:三小时体力劳动,两小时兴趣深耕,一小时家庭视频通话。劳动不是惩罚,而是“让汗水先替眼泪开路”。孩子们轮值做饭,和面、劈柴、点灶,被烟呛得直咳,咳完继续翻锅铲;他们给蔬菜大棚装自动滴灌,手机APP里跳出的不是段位,而是湿度曲线。有人吐槽“这不还是干活儿吗”,带队老师不反驳,只递给他一把小刀,让他把废弃树枝削成筷子,说:“削完你用它吃饭,就知道游戏里的‘神器’和能夹起热馒头的筷子,谁更稀有。”
兴趣课更像一场“反向选秀”。吉他、无人机、皮影、篆刻、飞盘、制香、旧衣改造……老师先演一遍,孩子举手“抢单”,人数够就开班。最冷门的是“苔藓微景”,招到第四个学员时,那个每天把“无聊”挂嘴边的哈尔滨男孩,竟用镊子把山苔拼成《塞尔达》海拉鲁城堡,拍完照发在营地公众号,阅读量一夜破万。赵雪梅把文章链接转给他母亲,那位母亲回了一个14秒的语音,前10秒在哭,后4秒说“谢谢你把我儿子还回来”。
家庭通话时段最安静。营地不提供Wi-Fi,只给一台老台式机,摄像头蒙着纱布,防止截图。孩子们排队坐下,先读一封父母写来的信,再开口。很多人读到第三行就抬不起头,屏幕那端也跟着擦眼镜。赵雪梅不旁听,她站在走廊尽头,听屋里从啜泣到平铺直叙,再到约定“下周我教你用无人机拍家里的猫”,就知道“缝回去”的那针已经打结。
三个月结束,没有毕业典礼,只有一场“山货市集”。孩子们把自制的香皂、苔藓瓶、皮影书签摆成摊,用赚到的第一笔钱给家长买礼物。那天,承德入秋最早的一场雪落下来,地面打滑,一个曾经昼夜颠倒的苏州女孩扶着她的妈妈,一步一步往村口走,嘴里念叨:“回去我把路由器放你房间,你替我保管。”妈妈没答,只把她的手握得更紧。
松云成长营的围墙外,依旧有家长连夜蹲守,想递条子“提前收人”。赵雪梅在铁门上挂了一块原木牌,用毛笔写:
“网瘾不是病,是信号;
山里有答案,但答案不包邮,
得自己走,才能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