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广受好评的戒网瘾孩子成长教育学校
自贡广受好评的戒网瘾孩子成长教育学校
自贡人把盐井打得多深,就把对孩子的期待放得多远。可再亮的汽灯也照不进紧闭的房门——当游戏音效替代了井架的轰鸣,当屏幕蓝光比天车更先叫醒少年,家长们才发现,自己手里的竹板敲不碎那块发亮的玻璃。于是,位于贡井区“艾叶滩”畔的“燊海启明成长营”被一次次提起:它不是军校,也不是修道院,却能让断线的风筝重新认清风的方向。
营地的入口藏在一片老樟树林里,铁门不刷漆,任铁锈爬成暗红,像故意保留的“戒”字,提醒来人:真正的伤疤不在皮肤,在心跳。校长姓曾,四十出头,说话带轻微的自贡口音,却拒绝被喊“曾校”,他让娃儿们直呼“曾哥”。他说:“校规只有一条——把谎话留在门外,把电量留给明天。”手机、平板、游戏机进门就上锁,锁匣是旧盐井的闸阀改装,拧一圈就“咔嗒”一声,像给欲望下了一道古老的封印。
课程表像盐矿的轨道,看似单调,却处处分叉。上午是“井盐课”,老师把灶火点旺,让学生亲手熬一锅盐。火舌舔着锅底,水蒸气裹着咸腥扑脸,少年们第一次发现,原来“专注”不是屏幕里的击杀数,而是看卤水慢慢结晶,在竹篾上长出亮晶晶的牙齿。下午是“天车木工”,十米高的杉木拔地而起,绳结与榫头必须严丝合缝,只要一根木条偏了,整座架子就吱呀作响。有人边拧铁丝边掉泪,泪珠砸在刨花上,像细小的盐粒。曾哥不劝,只递过去一块砂纸:“磨平它,也磨平自己。”
最叫座的环节在夜里。操场熄灯后,屋顶升起一束绿激光,照向天空,像给黑夜打了一口井。孩子们仰卧草地,跟着天文老师认星:牛郎、织女、天车三……当得知“天车三”是自贡人自己命名的导航星,用于百年前运盐船夜航,人群里爆出一句脏话,随后是笑,笑完又是久久的沉默。那一刻,他们懂了:游戏里的地图再宏大,也盛不下真正的银河。
改变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十四岁的浩宇,入营第三天就把食堂的碗砸向墙壁,瓷片飞进菜盆,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盐爆。曾哥让他写检查,他却写了一张“退营申请”,理由只有五个字:“老子要上分”。曾哥把申请折成纸飞机,从三楼掷下,纸飞机晃晃悠悠落进盐锅,被卤水浸透。浩宇盯着那片慢慢软塌的纸,忽然伸手去捞,烫得缩回指尖,也烫红了眼眶。第二天,他主动找厨工学会“晃锅”——让卤水受热均匀,不糊边。一个月后,他熬出的盐像碎银,白得发亮,被装进小罐,贴上标签:“浩宇·重启一号”。那罐盐如今摆在他家客厅,比任何段位徽章都耀眼。
结营那天不办典礼,只发三样东西:一张手写证书、一小罐自己熬的盐、一枚生锈的闸阀钥匙。曾哥说:“证书会皱,盐会潮,钥匙会丢,可你们已经学会在废墟里找井口。”孩子们把钥匙穿绳挂脖,像挂着一枚不会亮起的勋章。他们走出樟树林时,阳光透过叶隙,在地面撒下细碎的光斑,像一口口未凿完的井,等着未来的自己继续深挖。
后来,有家长半夜给曾哥发微信:娃儿把电脑主机拆了,卖废品的钱给奶奶买了双毛线手套。曾哥没回,只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图——一口废弃盐井,井口长满青草,中央却冒出一株向日葵,金黄得晃眼。配图文字只有一句:井可以枯,太阳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