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非常有名的手机成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扬州非常有名的手机成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瘦西湖的雾气还没散,瘦长的柳条垂进水里,像一排排叹号。就在离湖不到三公里的老巷里,藏着一座“无屏书院”。青砖黛瓦,门楣上没有烫金招牌,只悬着一块竹匾,刻着“抬头看路”四个字。这里被家长私下称作“扬州最有名气的手机戒断学堂”,可孩子们给它起了更酷的外号——“断网少林寺”。
书院收人先“搜身”。进门那道木屏风后,老师会把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统统装进一只只牛皮纸袋,写上编号,像博物馆封存文物一样送进地下室。那一刻,孩子的心脏往往跟着屏幕一起熄灭,脸色比纸袋还白。可院长老周不哄不劝,只递给他一把竹扫帚,说:“把院子扫完,扫到你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为止。”
扫完院子,还有“三声”功课。清晨去运河边听桨声,傍晚到四望亭听钟声,夜里躺在屋顶听自己的呼吸声。老周说,当人能分辨出这三种声音,就不会被手机里的“嘀嗒”牵着鼻子走。听起来像玄学,可孩子们真就一天天安静下来。有人把游戏里的ID刻在柳干上,第二天再来看,被露水泡得发胀,字迹模糊,忽然觉得那个满级账号也不过如此。
课程表里没有语数外,却写着“烧砖、种菜、刻印、弹词”。烧砖要凌晨四点起床和泥,太阳出来前把砖坯码好;种菜得自己挑粪,不能戴手套;刻印先学磨刀,手稳了才准碰石头;弹词则是把扬州评话改成Rap,用老琵琶给B-box伴奏。最难的是“刻印”,刀尖一歪,整块青田石报废。有个叫阿远的男孩,连续刻废七块石头,蹲在墙角大哭。老周递给他第八块,说:“石头不会给你存档,也不会让你氪金复活,它只相信手茧。”阿远把这块石头刻成“抬头”二字,后来成了书院印章,盖在每个结营证书上。
每周三晚上是“家书时间”。孩子们必须提笔写一封信,写满两页纸,不许出现“嗯”“哦”“666”。很多娃写到第三行就词穷,只好抬头看月亮,看久了,句子就流出来:原来父亲膝盖有旧伤,原来母亲夜班后还帮人缝补。信纸被老周统一收走,第二天清晨骑小电驴送到各家。母亲们读着读着,在巷口就哭成一条河。再下一周,孩子写信的字数明显多了,笔画也不再浮躁。
最考验人的是“72小时沉默行走”。学员两人一组,沿古运河一直走到高邮,全程不许说话,手机只留紧急通话。夜里睡帐篷,自己生火做饭。有一组女孩走到第三天傍晚,突然下暴雨,帐篷被风掀起,两人抱在一起发抖。雨停后,天边挂出一条淡紫色的云,像被谁划开的绸缎。她们抬头看云,不约而同笑出声,那一刻同时明白:原来世界这么大,大得可以没有信号格。
结营那天,家长被请进院子。孩子先递上自己种的青菜、刻的印章、扫秃的扫帚,再领他们去看地下室那排纸袋。屏幕依旧黑着,可孩子已经能直视父母的眼睛。老周不宣布治愈率,也不给排行榜,只送给每人一枚小小的铜铃,系在书包上,走路叮当作响。他说:“铃声一响,就是你在提醒世界,我来了,不带手机。”
走出巷口,瘦西湖的柳条还在风里晃。孩子回头望,那块竹匾上的字被夕阳镀成金色。他们忽然懂得,所谓“抬头看路”,不是拒绝屏幕,而是让眼睛有选择地亮起来。铃声远去了,扬州城华灯初上,车流像一条发光的河。有人伸手想掏手机,指尖碰到铜铃,停住了,转而把铃声摇得更响,大步走进人群——那是少年重新登陆世界的提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