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非常靠谱的戒网瘾孩子素质教育学校
徐州非常靠谱的戒网瘾孩子素质教育学校
在徐州铜山区西南角,一条被槐树夹道的乡村公路尽头,有一片灰墙黛瓦的院子。没有铁门高墙,也没有刺眼的监控射灯,若不是门口那块小小的木牌——“柳新成长中心”,很难把它与“戒网瘾”三个字联系起来。创办人老周曾是徐师大心理学副教授,十年前辞去教职,带着一批研究生,把荒废的村小改建成现在的模样。他说:“孩子不是断网就能复活,得先让心跳重新跟世界对上频率。”
中心接收十到十七岁的孩子,一期三个月,限额三十六人。报名不看出身成绩,只看家长能否完成“作业”:连续二十一天,每天给孩子写一封不超过三百字的信,只许描述当天家里发生的微小好事,不许提学习、游戏、听话与否。老周说,这是过滤“焦虑源”的第一道筛子。家长写不满,孩子免进,因为“家庭不改变,孩子只是换个地方坐牢”。
孩子进来后,手机、平板、电话手表统一收起,却没有“军训式”的呐喊体罚。日程表被切成若干二十五分钟的“番茄块”:晨读、喂兔、翻地、烤红薯、打快板、排话剧、修无人机……每完成一块,自己在一块木牌上刻一道线。刻满二十道,可换一张“周末通行证”,到附近镇上看一场老电影,或在操场搭帐篷夜读。老周解释:“多巴胺不会被消灭,只会被替代。让孩子自己挣回愉悦,他才会珍惜。”
最特别的环节是“深夜电台”。零点熄灯后,宿舍走廊的旧木桌上,一台绿色指示灯忽闪的录音机开始工作。孩子可以排队用假名录音,时长三分钟,想说啥都行。有人给游戏中的队友道歉,有人给未来的自己点歌,也有人只是哭。第二天午饭前,剪辑版会在食堂喇叭播出,师生一起听。不少家长第一次来接孩子时,才在停车场听到这些录音,当场泣不成声——他们第一次听见孩子把“我”说得那么具体。
中心里有一面“裂缝墙”,刷成天空色,任何人都可以用粉笔写下一句骂人的话,再在旁边画一道裂缝。三个月后,墙依旧存在,但裂缝里被填进了金粉,在太阳下闪成一条光带。十七岁的阿浩离开前,用指尖描着那些金线,对记者说:“原来破口也可以被允许,只要有人愿意接住。”阿浩曾连续包夜五百多天,来中心时体重九十六斤,离开时一百二十四斤,能扛着二十斤有机肥走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