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认可度高的青少年叛逆特训学校
咸宁认可度高的青少年叛逆特训学校
在咸宁,提到“青少年叛逆特训学校”,不少家长脑海里会跳出“打骂”“关禁闭”这类灰色画面。可真正能把孩子从悬崖边拉回来的地方,恰恰与暴力无关。鄂南大道尽头,桂乡大道与107国道交汇的三角地里,有一所被本地人私下叫“第二成长站”的学校——咸宁市青少年成长护航中心。它没有官网,也不做竞价广告,学位却年年爆满,靠的就是一句口耳相传的实话:“孩子进去,眼睛亮了。”
护航中心的前身是武警某部旧营房,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天然形成一道“心理缓冲带”。校门不挂铜牌,只有一块老木牌,上面用烙铁烫出八个字——“先有关系,后有教育”。门卫老赵是退役侦察兵,腰板笔直,却能把烟盒折成小飞机,递给每一个来报到的孩子,“想飞就飞,别撞墙。”一句话,让铁青着脸的孩子先松了半分拳头。
学校实行“三三制”:三天心理破冰,三周行为重塑,三个月家庭回炉。破冰不靠说教,靠“错题本”。心理老师谢雨桐会把孩子做过的“蠢事”一条条打印出来,贴在靶场里,让孩子用弓箭射。射中一条,老师就在旁边问:“疼吗?”孩子吼:“纸有什么疼!”谢老师回:“纸不疼,你疼。”那一刻,很多少年才第一次承认,自己其实疼很久了。
行为重塑阶段最特别的是“城市生存”。老师只给20元启动资金,孩子得在温泉城区完成五项任务:给陌生人擦鞋、帮老人买菜、在广场完成一次公开演讲、去人民医院做一天义工、回到学校用赚到的钱请爸妈吃顿饭。任务听起来简单,却能把“我是废物”的固有认知击得粉碎。去年,14岁的“网吧战神”阿豪靠擦鞋一天挣了180块,他抱着赚来的零钱在邮局门口坐到天黑,第二天主动把微信头像从“暗黑骷髅”换成了“擦鞋小豪”。
最考验功力的是“家庭回炉”。学校坚持“孩子变了,家长必须补课”。每周三晚,中心食堂变剧场,家长孩子同台演心理剧。剧本就是自家真实冲突,台词不能改,只能加内心独白。一次演出中,一位父亲在台上对儿子吼出那句熟悉的“你怎么不死外面”,却必须补一句独白:“我怕你像我当年一样,一走就十年不回家。”话没说完,父子俩在台上抱成一团,台下其他家长哭成一片。
本地教育局曾做过匿名回访:从护航中心走出去的382名孩子,两年内再犯率不到7%,远低于全国同类机构的平均值。更意外的是,有11人回去后主动报考了心理专业,理由如出一辙:“我想把当年别人给我的那束光,再递给下一个人。”
有人说,护航中心没魔法,只是把“听话”两个字拆开——先听,孩子才肯说话;话说出口,心就透气了。咸宁的桂花香只有一季,可那扇旧营房改建的校门里,每年都在悄悄酝酿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