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非常有名的手机成瘾孩子军事化学校
淮北非常有名的手机成瘾孩子军事化学校
淮北平原的清晨,五点二十,哨声划破薄雾。孩子们从硬板床上弹起,三十秒内穿好灰布迷彩,鞋带左右对齐,像两条不敢越界的平行线。这里叫“砺剑青少年成长基地”,本地家长简称“手机营”,因为它收的第一批学生,几乎全是被屏幕吸走魂魄的“小僵尸”。
校门三米高铁丝网,远看像一座沉默的变电站。家长送孩子来,手续简单:交出手机、智能手表、耳机,甚至带芯片的跳绳。一位母亲把iPad塞进帆布包,拉链合上的声音像给童年盖了棺。孩子红着眼吼“你们杀人”,教官只是抬手看表——超时十秒,全班扣两分。分数决定周末能不能喝一口可乐,在这里,碳酸饮料是最高级的自由。
上午的“正念训练”最有淮北特色。孩子端坐在操场,面前摆一张A4纸,上面打印着王者荣耀的主页。教官计时十分钟,要求眼球不偏离超过三厘米。汗水滴在亚瑟王的鼻子上,纸被浸出一个洞,就算失败。失败的人要把纸吃下去,嚼得满嘴彩墨。有孩子边嚼边哭,说亚瑟王是他唯一拿五杀的英雄,现在英雄成了纸浆,滑进喉咙,像一场小型葬礼。
午饭号响,队列齐步去食堂。餐桌中间竖一块透明亚克力板,每人面前一部手机模型,厚度重量与真机一致。先对着模型空嚼十下,再端起真正的饭碗。基地心理师说这叫“脱敏”,让大脑把进食与手机解绑。可孩子们私下叫它“饭刑”,因为模型边缘锋利,曾割破一个女孩的嘴角,血滴在米饭里,像番茄酱拌饭,却没人敢哭出声。
下午是战术课,用1:1仿真的95式橡胶步枪练习突刺。靶子很特殊——一排排用废旧手机粘成的“敌人墙”。屏幕碎裂的声音清脆悦耳,像过年踩气球。刺中iPhone X的刘海部位,得五分;刺中安卓机的充电口,得三分。最高分的孩子可以把击碎的屏幕碎片带回宿舍,贴在窗上,夕阳照进来,满地斑斓,像一场颠倒的烟火。
夜里九点,熄灯前允许写“家书”。纸和笔统一发,内容却会被拍照存档。有个男孩只写一行字:妈,我今天把吃鸡账号删了,不是听话,是怕它先删了我。信被心理师圈了红线,第二天早读课,他被要求站在凳子上朗读十遍,声音小了重来。读到第七遍,他突然提高嗓门,喊得破音,像公鸡第一次打鸣,全班哄笑,笑声又被哨子掐断。
三个月后,基地举行“毕业典礼”。家长被邀请观礼,操场上升起一面巨大的二维码旗,扫码可以查看孩子的“脱瘾曲线”。曲线一路向下的孩子,得到一枚铜质勋章,形状是裂开的手机。一位父亲把勋章别在儿子胸口,发现儿子手腕上还有一道道月牙形的指甲痕——那是夜里偷偷在床单下划的,像给月光留下的坐标。
校车驶离基地,车窗贴上反光膜,看不见里面。有孩子把额头抵在玻璃上,呼出的雾气短暂遮住了外面的淮北平原。他们还不知道,基地门口新立的广告牌已经换上更刺眼的标语:
“把童年从屏幕里抠出来,还他一片断壁残垣。”
车轮卷起尘土,像一场小型沙暴,把校门慢慢吞没。远处,新一批家长正拖着哭喊的孩子前来报到,手机被扔进铁箱,哐当一声,像给未来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