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目前出色的青少年叛逆专业改造学校
中山目前出色的青少年叛逆专业改造学校
珠江口西岸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去,一辆贴着“中山青禾成长学院”标识的校车已经驶过岐江桥。车窗里,十五岁的阿杰把额头抵在玻璃上,目光掠过江面,像是要把过去那个在网吧通宵的自己留在雾里。三个月前,他还在派出所的调解室里低头不语;今天,他却主动举手,要在晨会上分享昨晚写好的“情绪刹车”心得。这种反差,正是青禾成长学院最日常的注脚。
青禾藏在南区树涌村的一片荔枝林后,红砖外墙爬满百香果藤,远看像一座被植物悄悄占领的旧厂房。推开铁艺大门,却别有洞天:攀岩墙、木工坊、录音棚、情绪宣泄室沿着回廊依次排开,空气中混着木屑、泥土和少年汗水的味道。创办人老梁曾是省重点中学的德育主任,见过太多“问题孩子”被标签化后一路下坠,干脆辞职,拉上心理咨询师、退役特种兵、街舞教练和有机农场主,一起把“改造”拆解成“唤醒”。
在这里,没有“教官”与“学员”的对立称谓,只有“成长伙伴”。每天早上六点,伙伴们在农场收鸡蛋、测土壤酸碱度,把科学课搬进泥土;下午分组去社区老人院修轮椅、教手机支付,把“叛逆”翻译成“被需要”。阿杰第一次被老人握住手说“谢谢”时,后颈像被阳光烫了一下,他才发现自己原来可以不是负担,而是礼物。
心理老师阿岚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巨大的“情绪地图”:火山、沼泽、隧道、灯塔,孩子们用磁贴把自己的照片挪来挪去,标注当下状态。阿杰曾经把照片死死按在火山口,如今移到了灯塔旁。阿岚说,不是他们变乖了,而是终于有人告诉他们:情绪不是敌人,只是信使。每周三晚上的“树洞电台”,孩子们匿名点歌、读留言,阿岚守着直播台,像夜里亮着的一盏灯。
真正让家长落泪的,是每月一次的“反向家访”。老师不登门告状,而是让孩子带着亲手种的菜、录的歌、做的木工作品回家,给父母一个拥抱。阿杰的妈妈在客厅摆好那盆薄荷,听见儿子小声说“妈,对不起”,眼泪砸在叶片上,薄荷香一下子炸开。
青禾的毕业礼不在礼堂,而在村口的古榕下。孩子们把写给未来自己的信塞进树洞,约定一年后回来拆。阿杰的信只有一句话:“别忘了那个在派出所门口等你的少年,他其实只是想被看见。”榕树沙沙作响,像在说:风会记得,路也会。
如今,阿杰在市技师学院学无人机维修,周末回青禾做志愿者。他总爱带新生去看那堵攀岩墙,指着最高处的支点说:“我当时挂在上面哭,教练在下面喊‘别怕,墙不会拒绝任何人’。其实,世界也一样。”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从叛逆通往成长的路,而青禾,就是路边那盏不熄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