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推荐榜首的手机成瘾孩子的军事化学校
榆林推荐榜首的手机成瘾孩子的军事化学校
清晨六点,黄土高原的风卷着沙尘掠过操场,三十多个穿着迷彩服的少年正踢着正步。他们的动作算不上标准,眼神里却少了几分往日的涣散--这些平均年龄15岁的孩子,曾是家长眼中"被手机偷走的一代",如今在榆林这家军事化管理的特训学校,开始了一场没有屏幕的青春重启。
铁丝网内的"数字戒断"
这所藏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学校,四周围着带电铁丝网,校门处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远离网络沉迷,重塑健康人生"的标语。在这里,手机、电脑等一切电子设备被禁止带入,学生的作息精确到分钟:5:50起床号,6:00晨练,7:00早餐,随后是军事训练、文化课与心理辅导的无缝衔接,直到21:30熄灯。
"最初三天最难熬。"16岁的李想(化名)曾因沉迷手游辍学半年,他记得刚入学时整夜失眠,手指无意识地在裤兜里滑动,"像戒烟的人找打火机,明知没有却控制不住。"为缓解戒断反应,学校安排了高强度体能训练,五公里越野、四百米障碍跑成了日常,汗水冲刷着躁动的神经,也让孩子们在疲惫中倒头就睡。
迷彩服下的身份重构
在传统学校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少年,在这里获得了新的身份认同。14岁的王萌(化名)曾因直播打赏花光母亲积蓄,如今担任班级"内务标兵",她叠的"豆腐块"被子被摆进荣誉室。"在这里叠不好被子会被批评,但这种批评和以前老师说’你没救了’不一样。"王萌说,当她第一次因队列整齐被教官表扬时,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也能做好一件事"。
学校的心理辅导室里,沙盘游戏和团体治疗是主要课程。心理咨询师张敏发现,沉迷手机的孩子往往在现实中缺乏成就感:"他们在虚拟世界是’大神’’主播’,回到现实却找不到价值。"为此,学校开设了木工、陶艺等手工课,让学生在打磨木料、揉捏陶土的过程中感受真实的创造。17岁的赵越(化名)曾是短视频平台的"网红少年",如今迷上了根雕,他的作品《破茧》被摆在校史馆,虬曲的树根里钻出一只展翅的蝴蝶。
围墙外的争议与追问
学校的官网显示,其"治愈率"高达95%,但围墙外的质疑从未停止。去年冬天,有家长匿名举报孩子因想家绝食被关禁闭,当地教育局介入调查后,学校整改了"惩罚式训练"。"军事化管理能快速纠正行为,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榆林中学教师高磊认为,很多孩子回到家后重新沉迷手机,"就像把植物从沙漠移到温室,看似活了,其实没扎下根。"
对此,校长周建林并不认同。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毕业生寄来的感谢信,其中一张照片里,曾经的"问题少年"穿着军装站在军校门口。"我们不是要培养军人,是要教他们自律。"周建林说,学校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
夕阳西下时,操场上传来嘹亮的军歌。少年们昂首挺胸,影子被拉得很长。远处的毛乌素沙地正在变绿,而这些被数字时代裹挟的青春,能否在迷彩服的包裹下真正破土生长?或许正如心理咨询师张敏所说:"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军事演习,真正的成长,需要围墙外的阳光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