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今日热推的戒网瘾孩子改造学校
潮州今日热推的戒网瘾孩子改造学校
潮州今日热推的“戒网瘾孩子改造学校”——“韩江逐梦成长营”——悄悄把招生海报贴满了古城牌坊街、滨江长廊和抖音同城页。海报上,一位少年背对镜头站在广济桥中央,脚下韩江水被夕阳镀成金色,配一句手写体:把屏幕还给世界,把孩子还给自己。没有穿白大褂的心理师,没有电击、没有铁门,只有竹篱笆围起的老厝、三间百年祠堂改成的教室,以及一条用旧船板铺成的“断网栈道”。
家长把孩子送来,先签一份“慢养协议”:三个月内不许探视,不许视频通话,连快递零食都拒收。孩子则领到一个布包,里头装一根毛笔、一把潮州手拉壶、一张写着“今日无事”的宣纸。第一天课程从“打一壶凤凰单丛”开始——炭炉要自己生,水要自己挑,火候要靠耳朵听。茶煮好了,老师才开口:网络世界再热闹,也泡不出这口回甘。
下午是“古城跑腿”。孩子们两人一组,拿着手绘地图去找“藏在巷子里的非遗”。有人敲开朱泥壶作坊的门,学师傅拉坯;有人钻进木雕铺,被木屑呛得直咳;还有人帮老婶挑一担咸水粿,换回一句“后生仔,路唔怕远”。傍晚回到营地,手机统一锁进祠堂的“时光箱”,箱盖上刻着一句话:你丢进去的是电量,捡起来的是电量。
夜里九点,熄灯号响。祠堂屋脊上嵌着一条旧霓虹,是拆迁工地捡来的“汕头”二字,只剩“头”字亮。孩子们躺在竹席上,听老师读《潮州府志》里的古人夜航韩江的故事,读到“舟人举火,鱼龙惊避”,窗外恰好有渔船灯影滑过,像书页里游出的句子。
三个月后,家长再见到孩子,发现他们黑了、结实了,话却少了。老师递上一只信封,里头是孩子在营地写的唯一一封家书,字迹稚拙:妈,我学会把茶叶摇香,也学会把情绪放凉。那天在广济楼上,我看见整座城像一张慢慢显影的老照片,才知道原来不用滤镜,也能让时间变好看。
营地没有毕业典礼,只在最后一天清晨,让孩子们把“时光箱”里的手机重新开机。屏幕亮起,跳出99+未读消息。老师问:还急着回吗?少年们摇头,把未读红点一个个滑掉,像掸落肩上的灰。
潮州人管这叫“退网”,不是断网,而是学会把网退到生活边缘,让韩江水、茶香、木屑、咸水粿重新填满日子的缝隙。牌坊街的石板缝里,青苔又厚了一层,像悄悄长出的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