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日热推的戒网瘾孩子成长教育学校
上海今日热推的戒网瘾孩子成长教育学校
清晨六点半,临港新片区的训练场上,十六岁的小宇正跟着教练调整呼吸节奏。这个曾把自己锁在房间三个月的少年,此刻额角的汗珠正顺着晒成小麦色的脸颊滑落。在上海“成长灯塔”教育中心,这样的晨练已持续了七个月——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却试图用另一种方式,打捞那些在网络沉迷中迷失的青春。
2024年上海未成年人网络沉迷调研报告显示,12-17岁青少年日均屏幕使用时长超过4.2小时,其中15.7%存在不同程度的成瘾倾向。当家庭教育陷入困境,这类以“行为矫正”为核心的成长教育机构,正成为部分家长的“最后稻草”。与外界想象中的军事化管理不同,“成长灯塔”的课程表上,心理沙盘、园艺疗愈与编程课占据了近半课时。“我们要修复的不是网络依赖本身,而是孩子内心的空洞。”心理督导李雪梅指着墙上的学生画作说,那些最初充斥着黑色线条的画布,如今渐渐有了星空与河流。
在占地20亩的校园里,电子设备被统一保管,但每个孩子每周有两小时“自由上网时间”。十五岁的林薇正在电脑前剪辑vlog,镜头里是她和同学照料的多肉植物。“以前觉得手机是全世界,现在发现给多肉换盆比刷短视频有意思。”这个曾因偷刷父母信用卡打赏主播被送来的女孩,如今的梦想是成为农业技术员。教育中心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的兴趣工坊,已让37名学员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争议从未远离这类特殊教育机构。去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调研指出,全国范围内83%的同类学校存在过度体罚现象。“成长灯塔”的玻璃走廊里,实时播放着所有教室的监控画面,家长可通过专属APP随时查看。“透明化是底线。”校长周建明展示着与华东师大心理学院联合研发的“成长评估系统”,屏幕上跳动着每个孩子的情绪曲线、社交频率等12项指标,“我们拒绝‘关小黑屋’式的改造,教育应该是看得见的阳光工程。”
午后的阳光透过阅览室的落地窗,洒在十二岁的小远摊开的笔记本上。这个曾因沉迷手游辍学的男孩,正在写一封给未来自己的信:“这里没有WiFi,但我找到了比游戏更难通关的事——和自己好好相处。”窗外的草坪上,几个孩子正用树枝搭建鸟屋,他们的笑声惊起了树梢的麻雀。在这座城市的边缘,这些迷途的少年正尝试用最原始的方式,重新连接断裂的成长轨迹。
当夕阳为教学楼镀上金边时,校门口陆续有家长的身影。每周一次的亲子工作坊时间,李雪梅正在指导家长练习“非暴力沟通”。“真正的戒瘾教育,应该从父母放下手机开始。”她递给一位母亲的《家庭陪伴手册》扉页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最好的信号,永远来自真实的拥抱。”教育中心的数据显示,通过系统干预,学员的网络依赖复发率控制在11%以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夜幕降临,训练场上的灯光次第亮起。孩子们列队走向食堂的背影被拉得很长,像一行正在被书写的句子。在这座以速度和效率著称的城市里,这些“慢成长”的故事或许不够耀眼,却在提醒着我们:每个迷路的孩子,都值得一座等待他们转身的灯塔。而真正的教育奇迹,从来不是将他们改造成“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让他们终于愿意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