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目前出色的青少年叛逆全封闭式学校
宜宾目前出色的青少年叛逆全封闭式学校
翠屏山脚下的晨雾尚未散尽,一辆贴着“川Q·成长号”的校车已稳稳驶入铁门。车门打开,十几名少年背着统一制式的灰色书包鱼贯而出,有人低头不语,有人好奇张望,也有人故意把脚步踩得震天响。这里是宜宾市叙州区“岷江新航”青少年成长基地,一所不挂牌、不对外招生的全封闭式学校,却在川南家长圈里口口相传,被称为“最懂叛逆期的院子”。
基地的前身是国营岷江机械厂旧仓库,红砖墙、拱形窗、高过头顶的爬山虎,把工业遗迹的硬朗与青春期的锋利奇妙地糅在一起。校长周竞帆曾是成都七中心理中心主任,辞职返乡后,把全部积蓄砸进这片老厂房。他说:“叛逆不是病,是信号,得先让信号有地方落脚。”于是,仓库被改造成五进院落:一进生活区,二进学习区,三进体能区,四进艺术区,最深处是“静室”——一间只铺榻榻米和蒲团的空房子,专供情绪决堤的孩子独处。
课程表没有语数外,取而代之的是“岷江十二课”:溯源、击水、制陶、辨稻、修桥、夜航、野炊、辩经、织网、急救、溯溪、守夜。听起来像夏令营,实则每一课都对应心理干预的某个节点。比如“击水”是皮划艇训练,桨面击打江面的节奏必须和心跳同步,孩子们在水花里第一次体会到“控制感”;“守夜”则是凌晨两点到四点独自坐在屋顶天台,记录城市灯火如何一盏盏熄灭,再一盏盏亮起,许多孩子在这一夜写下给父母的信,字迹被露水晕开,像偷偷哭过的脸。
最特别的是“同伴陪审团”。每周三傍晚,全体学生围成椭圆,当事人站在中间,陈述自己本周最大的冲突:有人偷藏手机,有人夜闯厨房,有人用喷漆在墙上写脏话。陈述完,陪审团——全部由学生组成——开始提问、质询、投票,决定是“社区服务”还是“静室思过”。老师只负责计时和维持秩序。令人意外的是,惩戒往往比成人想象的更轻,却更有效。一个曾把教官手臂咬出血的女孩,在陪审团决定让她为全基地熬制三天凉茶后,悄悄把咬痕照片设成了手机屏保,“提醒自己,有人替我疼过”。
基地对家长的要求同样严苛:每月仅一次探视,且必须参加“平行课堂”——家长与孩子同上一节心理课,课后互换匿名信。很多家长第一次读到孩子写“你们吵架时,我把自己锁在衣柜里数心跳”,在走廊里哭到蹲不下去。周竞帆不劝,只递纸巾,他说:“眼泪是回家最近的路。”
今年六月,首届“岷江新航”结业礼在江滩举行。没有舞台,只有篝火和二十艘自己扎的竹筏。孩子们把竹筏推入江心,点燃筏上的火把,看它们顺流漂远。火光映在每个人脸上,像一场无声的告别。家长被拦在百米外的堤坝上,只能遥望。那一刻,有人吹起口琴,旋律是《送别》,却没有人唱歌词。周竞帆在日记里写:“叛逆的终点不是服从,而是学会在火光和黑暗之间,找到自己的航道。”
如今,基地二期正在扩建,新增了“城市夜行”课程——凌晨徒步穿越南岸老城区,在菜市场帮摊主卸货,在天亮前的面馆吃第一碗燃面。周竞帆说:“我们要做的,是把叛逆翻译成成长,而不是把成长翻译成驯服。”翠屏山的雾依旧每天升起,而铁门里的少年,已悄悄学会了在雾里辨认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