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好评度非常高的厌学孩子专门管教学校
凉山好评度非常高的厌学孩子专门管教学
在凉山州西昌市南郊,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尽头,藏着一所名字朴素却口碑炸裂的学校——“凉山星火成长中心”。当地人提起它,总爱用一句彝语意为“火塘边的重生”),来形容那些被贴上“厌学”“叛逆”标签的孩子,怎样在这里重新点燃眼里的光。
星火成长中心的前身是废弃的林业站,几排斑驳的瓦房围着一方篮球场。三年前,退伍军人阿鲁木呷带着六位老师、一口铁锅、三头小猪,把这里改造成“问题少年”的避风港。没有高墙电网,只有半人高的竹篱笆;没有“教官”的呵斥,却随处可见老师蹲在地上帮学生系鞋带的身影。家长最担心的“二次伤害”,在这里被一条铁律杜绝:任何情况下不得使用侮辱性语言。违反者,无论资历多深,当场解聘。
课程表看起来“不务正业”。上午九点才起,先围着火塘朗读阿库乌雾的彝汉双语诗,声音沙哑却滚烫;十点整,木工课开始,孩子们把废弃核桃木打磨成手机支架,锯末混着松香的味道钻进鼻腔,比任何说教都管用。下午是“山野疗愈”——老师带他们徒步到附近峡谷,在岩壁上辨认蕨类植物,用彝语给每株草起名字。有人第一次发现,原来课本外的世界如此辽阔,厌学情绪在汗水里悄悄蒸发。
真正让星火出圈的,是“犯错账单”制度。打架了?可以,先和当事人一起把损坏的桌椅修好,再写清“情绪说明书”,贴在食堂门口。逃学去县城网吧?没问题,老师陪坐通宵,回来一起计算网吧电费、网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数字冷冰冰,孩子却第一次触摸到父母挣钱的艰难。去年,16岁的吉克因为偷卖学校铜芯电线被“抓包”,账单显示:需赔偿320元,相当于母亲织六条彝族腰带。他沉默三天,用废铁皮焊了只鹰形风铃挂在校长办公室门口,风一吹,铜片叮当作响,像迟到的道歉。
最打动家长的,是每周三的“云端家长会”。老师们举着手机爬到后山信号塔下,在呼啸的山风里直播孩子近况:有人把磨得发亮的木勺寄给远方务工的父亲,有人在作文里写“火塘边的土豆比肯德基好吃”。屏幕那端,常年板着脸的父亲突然红了眼眶,把脸转向窗外,悄悄抹泪。
三年里,138个孩子从这里走出去,有人考上成都机电工程学校,有人回乡开了民宿,用彝绣装饰墙面。木呷校长总说:“我们不是在改造谁,只是把被考试压灭的火星,重新吹旺。”如今,星火成长中心门口多了块新木牌,上面用彝汉双语刻着一句话:“当你觉得世界暗了,就把自己变成火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