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实力出色的戒网瘾孩子成长教育学校
吉安实力出色的戒网瘾孩子成长教育学校
赣江中游,白鹭洲头,吉安城南十公里处的青原山脚下,有一所被家长称作“重启站”的成长教育学校——吉安启行青少年成长中心。它不靠高墙电网,也没有口号震天的军训,却能让沉迷网络的孩子在三个月内主动放下手机,把视线重新投向真实世界。这份“实力”,藏在一条看似寻常却环环相扣的教育链里。
清晨六点,雾气尚未散尽,竹林小径传来竹笛声。值日老师吹的是《映山红》,旋律一起,宿舍灯同步亮起,没有一个赖床。音乐替代了刺耳的起床号,也替代了冰冷的命令。孩子们自己叠被、洗漱、晨跑,整套动作在二十五分钟内完成。跑完步,他们要把手机放进写有姓名的布袋,袋口缝着家长亲手绣的平安符——交出的是设备,留下的是牵挂。
上午的课程没有语数英,而是“生活课”。今天的内容是给二十只兔子搭窝。图纸自己画,钉子自己敲,兔草自己割。十三岁的浩浩曾经通宵打游戏,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却拿不稳锤子。三天下来,他的虎口磨出血泡,可当他把最后一块木板钉牢,兔子跳进亲手造的窝里,他突然说:“原来游戏里的‘建造’这么无聊。”一句话,让旁边的老师红了眼眶。
午饭后是“静默一小时”。孩子们可以选读《昆虫记》,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躺在吊床上听蝉鸣。中心不急着灌输大道理,而是先让高速运转的大脑慢下来。心理老师阿岚说:“网瘾是逃离,我们要先让他们有地方可逃,再慢慢把出口堵上。”静默结束,每人写一张“今日小确幸”卡片投进木箱,晚上由大家随机抽取朗读。有人写“兔子舔了我的手”,也有人写“今天没想看手机”。
傍晚的“江湖课”最受欢迎。孩子们分组划皮划艇顺流而下,到对岸的菜园摘晚上要吃的空心菜。水流急,桨不听使唤,两公里的水路翻了三次船。浑身湿透的他们坐在岸边大笑,互相泼水,手机在防水袋里沉默得像块石头。回程时,夕阳把江面染成金红色,浩浩突然唱起《孤勇者》,声音被江风撕碎又聚拢,那一刻,他们不再需要虚拟世界的勋章。
夜里九点,宿舍熄灯。老师不查房,只把走廊灯调成微弱暖光。值日生会巡一圈,帮踢被子的同伴盖好。十点,整座山只剩虫鸣和远处高铁掠过的风声。三个月期满,家长来接时,浩浩把那只最胖的兔子抱给妈妈,说:“妈,回家我也想养一只,不过得先写完暑假作业。”妈妈笑着哭了。
吉安启行没有魔法,只是把成长还给了孩子自己。它用竹林、兔子、江水、蝉鸣,一点点替换掉屏幕里的霓虹。当孩子们发现真实世界比游戏更辽阔,网瘾便不戒而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