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口碑好的手机成瘾孩子特训学校
巴中口碑好的手机成瘾孩子特训学校
在巴中,提到“手机成瘾孩子特训学校”,许多家长第一反应是摇头:网上负面新闻太多,怕孩子去了被体罚、被关小黑屋。可真正走进巴州区化成镇山腰上的“青禾成长营”,你会发现传闻与事实隔着一条清澈的小河--河这边是焦虑的家长,河那边是重新亮起来的少年眼睛。
成长营的前身是化成职中的一栋旧教学楼,外墙刷成淡绿色,远看像一片刚冒头的竹林。创办人李骁曾是成都七中的心理老师,辞职回巴中那年,他女儿正读初二,凌晨三点还在被窝里刷短视频。李骁意识到,说教抵不过算法,干脆把课堂搬进山里,让信号弱一点,让风声大一点。2023年9月开营至今,一百二十多个孩子在这里度过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的“脱屏期”,没有一例退学,也没有一次家长报警。
课程表里没有“军事训练”四个字,取而代之的是“土灶做饭”“竹林夜行”“给鸡搭窝”。孩子们每天六点起床,先绕操场跑三圈,不是为了惩罚,而是让多巴胺自然分泌。跑完步,每人领一块小黑板,写下昨晚做的梦--有人梦见自己变成游戏里的刺客,有人梦见妈妈把手机锁进保险柜。心理老师不点评,只把黑板拍照存档,三个月后再拿出来对比,孩子们自己就能看出变化。
最让家长意外的是“手机葬礼”。仪式很简单:孩子亲手把手机放进木盒,埋进柿子树下,立一块小木牌写“再见,王者”。没有哭泣,反而有笑声,因为老师提前让他们在手机壳里夹了一张纸条--“等我回来,你要叫我主人,而不是奴隶”。三个月后,木盒会被挖出,手机归还,但九成孩子选择把旧手机留在树下,说“它已经配不上现在的我”。
成长营的口碑不靠广告,靠家长微信群里的“自来水”。一位在温州开火锅店的父亲,曾把儿子用铁链拴在店里收银台,仍挡不住他偷手机。去年十月,他把儿子送到青禾,三个月后去接人,孩子第一句话是:“爸,你店里WiFi密码改了吗?”父亲当场红了眼眶。回温州后,儿子主动申请去后厨学切菜,说“手机屏幕太小,不如案板大”。
当然,也有质疑的声音:三个月就能戒掉网瘾?李骁的回答是:“我们不是在戒,而是在替孩子找回比手机更好玩的东西。”他翻出一张照片,去年冬天,八个男孩在雪地里用竹片做滑板,从山坡冲下来,笑声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了。那天晚上,宿舍熄灯后,没人偷偷躲被窝,因为膝盖摔得青紫,一碰就疼,可他们都说“比五杀还爽”。
今年暑假,成长营新增了“家长同步课堂”。每周三晚上,家长们通过视频连线,学习如何把手机从“保姆”变回“工具”。一位母亲在镜头前泣不成声:“原来不是孩子离不开手机,是我离不开孩子安静的样子。”结营那天,她送给儿子一部老年机,儿子笑着收下,转身把老年机塞给奶奶:“你买菜迷路就按1,我跑步回来接你。”
巴中城区到化成镇有四十分钟车程,山路弯弯,像一条被风吹皱的绸带。每周日下午,成长营门口会停满川Y牌照的车,后备箱装着腊肉、花生、刚摘的李子。孩子们站在柿子树下挥手,手机埋在土里,根须正悄悄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