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推荐不错的叛逆厌学孩子专门管教学校
内江推荐不错的叛逆厌学孩子专门管教学校
在沱江拐弯的地方,内江人把“叛逆”称作“犟拐拐”。当家里的孩子突然厌学、顶撞、沉迷手机,父母往往一边心疼一边束手无策。其实,城区往东二十公里的椑木镇,藏着一所低调却口碑极好的成长学校——“青禾少年成长中心”。它不贴“管教”二字,却用另一种方式把“犟拐拐”重新种回土壤,让他们慢慢抽芽。
青禾的前身是一座废弃糖厂,青砖拱窗、高烟囱依旧,院子里却铺了草坪、种了香樟。创办人老周曾是中学心理老师,见过太多“问题孩子”被简单贴上标签后一路下滑,于是干脆辞职,租下老厂房,拉起一支由退役特种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手工匠人和几位“回头的浪子”组成的导师团。没有迷彩服、没有电击、没有二十四小时监控,只有三条铁律:不动手、不羞辱、不说放弃。
新生入校,先不急着上课。老周会递上一双帆布手套,带他们去后山荒地开荒。烈日下,孩子一边挥锄头,一边骂骂咧咧,三天后手掌起泡,第五天却开始比谁挖得直。土地不说话,却让孩子第一次体会到“累但踏实”的滋味。晚上,心理老师围炉聊天,话题从游戏段位转到“你最怕什么”。有人说是父亲的叹气,有人说是母亲的眼泪,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情绪被看见,叛逆的刺便软了一分。
课程表不按语数外排,而是分“动”“静”“创”“行”四大模块。动,是攀岩、皮划艇、定向越野;静,是正念呼吸、沙盘、戏剧疗愈;创,把废铜烂铁焊成机器人,把旧牛仔裤剪成背包;行,则是每月一次“城市任务”——去敬老院修灯泡、去菜市场帮菜农吆喝。孩子们发现,原来自己不是只会添麻烦的“废物”,也能让陌生人露出笑容。
最让家长意外的是“家庭修复日”。每月最后一个周六,父母必须到校,不是来领成绩单,而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一项合作任务:砌一面土灶、酿一坛泡菜,或共同给校园墙面涂鸦。过程中,父母被要求“只能提问,不能指责”。当父亲蹲在地上和儿子一起和水泥,母亲递水擦汗时,很多隔阂就在汗味和笑声里悄悄蒸发。老周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系统的报警器,只修理孩子,等于关掉了警报,却留下火源。”
青禾的学期不固定,最短三个月,最长一年。结业没有仪式,只发一张“车票”——一张可以兑换一百小时公益服务的卡片。孩子若想回校探望,随时可用这张车票“抵工时”。去年冬天,十七岁的阿泽把车票贴满了一整面墙,他曾在网吧连续包夜三十天,如今成了青禾的攀岩助教。他说:“以前我觉得全世界都在逼我学习,现在我想把学来的东西教给下一个人。”
收费不算便宜,每月六千八,包含食宿、课程和户外装备。但老周定了一条“减费规则”:家长若愿意每月到校做一天志愿者,可减免五百;若愿意把孩子的转变故事匿名分享给下一届家长,再减五百。钱减了,家长的参与却加了倍。有人笑称:“这是把‘学费’变成了‘投资’,投给亲子关系,也投给未来的自己。”
如果你在内江街头看见穿灰绿色卫衣、背后印着“青禾”二字的少年,别急着躲闪。他们可能刚帮环卫工搬完垃圾桶,也可能正赶着去给小学生上攀岩体验课。那股子“犟”还在,却不再伤人,而是变成一股向上的劲,像沱江的水,拐个弯,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