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目前出色的戒网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舟山目前出色的戒网瘾孩子励志教育学校
海风带着咸味,从朱家尖方向一路吹进舟山本岛,穿过沈家门渔港的桅杆,拐进一条被木麻黄包围的小路,就到了“海星少年成长营”。没有铁门,也没有高墙,只有一排刷成乳白色的旧营房,门口挂着一块手写木牌:欢迎回家。外人很难把这里与“戒网瘾”三个字联系,可它却是近三年来舟山家长圈里被悄悄提起最多的一所励志教育学校。
创办人老邬曾是东海舰队的心理干事,退役后在杭州做青少年咨询,见多了被游戏啃空的瞳孔,干脆回到老家舟山,租下废弃雷达站,把部队里“人必须动起来”的信条搬进教育。他定的第一条营规很古怪:七天内不许谈网络。不是禁止,而是“免谈”,给大脑一个缓冲区。孩子们进营先领一条号码布,不是编号,而是他们最想做却搁置的那件事——“想跟爸爸钓一次鱼”“想把数学考及格”“想学会后空翻”。号码布缝在迷彩外套左胸,走路晃着,像一枚随时会引爆的小火种。
课程表也怪。凌晨五点,哨子响,不是跑操,是赶海。退潮后的乌石塘滩涂像一块碎裂的巧克力,孩子们提着桶,跟渔民学挖蛏子。手指插进泥沙,指尖触到贝壳的刹那,尖叫声此起彼伏——原来真实世界的反馈比屏幕里的金币来得更清脆。七点,太阳完全跳出海面,他们抱着自己的战利品回到营地,食堂门口的黑板已写好当日“盐值”:谁挖得最多,谁就能决定早餐是海鲜面还是白粥。那一刻,权力、责任、选择,突然从游戏里的虚拟词条变成可以咀嚼的味道。
上午是“静课”。没有课本,一人一张航海图,一支平行尺,照着老海军给的坐标画航线。从舟山到菲律宾,从马六甲到好望角,铅笔尖在纸面沙沙走,心却慢慢收拢。老邬说,网络让人漂移,航海让人归位。当孩子们发现自己能把一条弯曲的线最终画回港口,眼里会浮起一种“我能掌舵”的光。那束光,比任何说教都锋利,足以割开网瘾的茧。
下午是“动课”。帆船、桨板、绳索,全是与风和水博弈的项目。最怕水的徐州男孩阿俊,第五天被队友骗上双体船,船身一歪,他嚎得比海鸥还响。可当主帆吃满风,船头像刀一样切开浪峰,他突然闭嘴,双手死死抓住缭绳,指节发白,却再没喊停。回港时,他偷偷跟教练说:“原来游戏里的‘加速’是按键,这里的加速是心跳。”那天晚上,他把腕上的电话手表关机,第一次没问“Wi-Fi密码是多少”。
夜里九点半,营地熄灯,走廊留一盏煤油灯。值日少年要写“航海日志”,不许写流水账,只许写“今天最骄傲的一个决定”。有人写“把最后一只蛏子让给了同伴”,有人写“没跟妈妈发脾气”。老邬收齐后,用红笔在文末画一颗实心星,第二天贴在公告栏。星星越攒越多,像一片微缩的银河,把曾经漆黑的瞳孔一点点点亮。
三个月期满,家长被邀请参加“归航礼”。没有煽情演讲,只有孩子们亲手把帆船推下水的仪式。桅杆升起,号码布被撕成布条系在缆绳上,猎猎作响。阿俊爸爸站在码头,看着儿子掌着舵,把船稳稳开出防波堤,突然蹲下去,哭得像个孩子。他知道,儿子把最重的锚从虚拟世界拔起,抛进了更辽阔的海面。
离开营地那天,孩子们可以拿回手机。屏幕上堆积的未读消息像潮水,却没人急着点开。他们更在意朋友圈那张合照:背后是海,面前是帆,脸上盐霜未擦,笑得比滤镜还亮。老邬站在远处,不挥手,只把哨子放进兜里。他清楚,网瘾不会一次性痊愈,可只要心里那片海被真正点燃,哪怕以后风浪再大,他们也知道怎么调转船头。
舟山岛链的灯塔一盏盏亮起,像给每位少年留的航标。夜色里,营地木牌上的字被车灯照得发白:欢迎回家。家,不只是岸,更是能让自己靠岸的那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