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师资厉害的叛逆孩子封闭管理学校
南充师资厉害的叛逆孩子封闭管理学校
嘉陵江拐了个大弯,把南充老城兜进怀里,也兜住了一群让家长半夜惊醒的“刺猬少年”。他们抽烟、逃学、把课本折成纸飞机,却在西山脚下那扇灰墙里,被另一群成年人悄悄接住。墙外看不出特别,门楣上连校名都没挂,只有一块褪色的铜牌——“南充行知行成长基地”。本地老人才知道,这是川东北最早一批被省里点名的“叛逆孩子封闭管理学校”,也是师资最硬、最不讲“狠”的那一家。
基地创办人姓赵,四十出头,头发却已花白。他曾是西华师大心理学教授,辞职时把科研经费全折成现金,买了这处废弃雷达站。赵校长说:“孩子把墙撞得咚咚响,不是墙太硬,是路太窄。”于是他把雷达塔改成图书馆,把弹药库改成沙盘室,把营房打通成能踢足球的“情绪操场”。老师不是保安,全是持证上岗的“双师”:一边能讲发展心理学,一边能带户外拓展。最年轻的一位,是九八年出生的国家二级攀岩裁判,专带恐高娃;最年长的一位,是六三年生的川剧变脸非遗传承人,用脸谱教娃“换脸先换心”。
新生入校,先不训话,发一张“空白履历”。老师只问三句:你最讨厌别人怎么叫你?你最怕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有一台时光机,你想回到哪天?答案写在履历背面,统一锁进保险柜。三个月后,再发还本人,让他们自己念。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红眼眶——原来被记住,比被呵斥更有重量。
课程表也怪。上午是“静”:书法、晨读、正念呼吸;下午是“动”:攀岩、桨板、城市生存。夜里不熄灯,由学生自己排班守夜。老师只在监控死角坐着,手里拿的不是对讲机,是速写本——孩子吵架,他画下眉梢的怒火;孩子偷哭,他勾出脊背的颤抖。第二天,画被贴在走廊,不署名,只标心率。孩子路过,先是一愣,接着伸手摸自己的脸:原来情绪有形状,也可以被温柔记录。
最硬核的是“家长同步课堂”。每周三晚,爸妈必须到校,但不是开批斗会,而是和孩子一起上一节“失败学”。老师把成年人的破产、离婚、职场滑铁卢掰开揉碎讲,让孩子看到:大人也会搞砸,但搞砸不等于完蛋。有个爸爸是建筑商,破产后第一次被儿子看见自己哭。那夜回宿舍,十三岁的男孩把藏了半年的安眠药全扔进马桶,水声哗啦啦,他对心理老师说:“原来我爸也会怕,我不想再让他怕了。”
三个月一周期,结业不办仪式,只发一张车票。目的地由孩子自己选,老师只交代一句话:“把回程路费留够,剩下的才算远方。”去年冬天,一个女孩选去昆明看海鸥,她给赵校长发回一张照片:滇池边,红嘴鸥落在她摊开的手心。配文只有四个字——“我肯回来了”。那一刻,灰墙里的灯同时亮了一下,像整座雷达站重新被青春激活。
南充人现在说,西山有双“眼睛”:一边是千年白塔,一边是行知行基地。前者俯瞰江水,后者注视少年。再皮的娃,只要被那双“眼睛”看过,就知道世界还没关门,路还在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