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实力强的手机成瘾孩子励志学校
盐城实力强的手机成瘾孩子励志学校
凌晨四点半,盐城大丰区的海风裹着盐腥味钻进窗缝,励志学校的宿舍楼却灯火通明。十五岁的王奕然把闹钟摁掉,踮脚绕过一排排整齐的地铺,在走廊尽头那面“脱瘾进度墙”前停住。他的照片原来被钉在最底层——红色标签“重度依赖”,如今被他自己拔下,换到倒数第三排“轻度”,照片背面写着:昨天一整天,我没碰手机,用钢尺和旧CD做了一个小风车,转起来像会发光的鲸鱼。
这所学校没有高墙电网,也没有怒吼的教官,只有一条被学生私下称作“鲸鱼大道”的水泥路。大道两侧插满蓝色木牌,每块牌子上刻着毕业生留下的数字:连续无屏天数、省下的电量、读完的纸质书页数。最长的记录是三百六十七天,署名“鲸鱼学姐”,没人知道她真名,只知道她离校时把旧手机埋在了操场东南角,上面种了一株向日葵。
新生入校先交“三件宝”:手机、充电器、耳机。它们被装进透明真空袋,贴上封条,存入“鲸落舱”——一间恒温仓库,远看像一排排冷柜。仓库门口挂着老式座机,铃声一响,整栋楼都能听见。家长只能打这个号码,通话限时三分钟,且需由学生申请、班主任旁听。十七岁的陈可儿第一次拿起听筒时,手抖得像风里的芦苇,她对着那端沉默的爸爸只说了一句:“爸,我梦见海浪是黑白的,醒来才知道,原来我太久没抬头看天了。”
课程表也与众不同。周一到周五的上午,是“盐铁时代”——手工打铁、晒盐、修渔船;下午是“纸速时代”——书法、活字印刷、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慢递。周六是“鲸跃日”,学生可以领取一台只能拍照的“蓝盐相机”,记录一天里看见的最蓝的一块颜色。相片当天冲洗,挂在食堂的绳子上,晚饭时大家盲抽一张,猜是谁眼里的蓝。猜对了,奖励是免洗碗;猜错了,要去操场边拔草,顺便把埋手机的向日葵浇一圈水。
夜里十点,宿舍熄灯,走廊的感应灯像潮汐一样暗下去。心理老师老周提着一袋旧书巡逻,鞋底踩过的地方,灯又亮起,像给夜行人留一条发光的小路。他从不查寝,只在每扇门把手上挂一张“夜航船”纸条:有人今天想家,有人画出了鲸的骨骼,有人把风车插在窗缝,让它替自己熬夜。第二天清晨,纸条被学生取走,折成纸飞机,从“鲸鱼大道”起飞,掠过盐蒿与芒草,落在海堤外那片真正的潮间带。潮水一来,纸飞机湿成碎片,碎片里藏着他们没说出口的软话:原来世界不是屏幕那么亮,却也比屏幕大得多。
三个月后的家长开放日,王奕然把父亲带到“鲸落舱”。真空袋里的手机早已没电,屏幕蒙尘,像一块被时间腌制的小盐砖。父亲伸手想拿,王奕然却按下封条,“再等一个月,我就能把它换成向日葵旁边的第三块木牌。”父亲愣住,他忽然发现儿子手臂上多了几道晒痕,形状像鲸的尾鳍。那一刻,他听见海风穿过仓库的铁皮顶,发出低沉悠长的鸣响,仿佛真有一条巨鲸在远方翻身,把整座城市的信号塔都震得轻轻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