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非常有名的手机成瘾孩子成长教育学校
常州非常有名的手机成瘾孩子成长教育学校
在江南的秋色里,常州有一所不为人轻易提及的学校——它不以升学率标榜,不以名校光环吸引目光,却在无数家庭的暗夜中,点亮了一盏微光。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少年收容所”,而是一处专门为手机成瘾青少年重建生活秩序、找回自我价值的成长教育基地。
走进校园,没有铁栅栏,没有训斥声,取而代之的是晨光中整齐的晨跑队伍,是食堂里安静排队的少年,是图书馆角落里低头翻书的背影。这里的教育者深知,手机成瘾不是简单的“贪玩”,而是一种情感缺失、社交焦虑、自我认同混乱的外在表现。孩子们不是被“管住”的,而是被“接住”的。
课程设计别具一格:没有填鸭式补课,却有情绪管理工坊、正念冥想课、家庭关系重建营。孩子们在陶艺室里捏塑泥坯,指尖触碰湿润的泥土,仿佛也在重新触摸被数字世界隔断的真实触感;在户外徒步中,他们沉默行走数小时,不再低头刷屏,却第一次听见了风穿过树林的声音,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回响。一位曾日均使用手机14小时的男孩,在日记里写下:“原来,没有朋友圈的世界,也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空。”
这里没有“戒断”二字,只有“重建”。教育者们不急于拔除手机,而是先帮孩子理解它为何成为避风港。心理咨询师引导他们梳理:是孤独?是学业压力?是父母的忽视?当孩子终于说出“妈妈从不问我今天开心吗,只问作业写完没有”,那一刻,疗愈才真正开始。
家长同样被纳入教育体系。每周一次的“亲子共修日”,父母与孩子一起做饭、写信、对坐静默。没有指责,只有倾听。许多家长在课程结束时泪流满面:“原来我们不是在管孩子,而是在逃避自己作为父母的无力。”
三年来,这所学校帮助超过六百名青少年逐步回归正常生活。有人考上了职业院校,有人成为摄影助理,有人开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但这一次,内容不再是游戏直播,而是记录山野、记录手工、记录与父亲一起修自行车的日常。他们不再依赖屏幕确认存在感,而是用行动证明:我活着,我真实。
这所学校没有响亮的广告,却在朋友圈、家长群中口口相传。它不承诺“七天脱瘾”,也不贩卖奇迹,它只是安静地陪伴,等待一颗心重新学会跳动。在这里,教育不是矫正,而是唤醒;不是对抗,而是共情。
常州的这所校园,像一片沉默的湿地,收容着被数字洪流冲散的少年。它不喧哗,却足够深沉;不张扬,却足以让生命重新扎根。当一个孩子终于放下手机,抬头望向天空时,那片云,才是他真正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