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十分优质的戒网瘾孩子全封闭式学校
铜陵十分优质的戒网瘾孩子全封闭式学校
铜陵市郊,长江拐了个弯,留下一片安静的水湾。湾口向北三公里,竹林深处藏着一所不起眼的院落——“竹澜成长学园”。没有高墙电网,也没有刺目的警示标语,灰瓦白墙在晨雾里像一幅淡墨山水。当地人提起它,会压低声音补一句:“那是帮孩子戒掉网瘾的地方。”语气里带着敬意,也带着一点神秘。
学园的创办人老俞曾是省重点中学的年级主任,最擅长把数学讲成评书。三年前,他发现自己15岁的儿子昼夜颠倒打游戏,成绩从年级前十滑到倒数。老俞把家里网线剪断,儿子摔门而去,三天没回家。那一晚,老俞在长江大堤上坐到天亮,忽然明白:对抗网络,不能靠堵,得靠引。于是,他辞职、卖房子,租下这片废弃茶厂,改造成一所全封闭式学校。第一批学生只有七个人,其中就有他的儿子。
竹澜的“封闭”不是隔绝世界,而是重建节奏。清晨五点五十,钟声从竹梢传来,孩子们赤脚跑在露水未干的田埂上,像一群被风放飞的纸鸢。跑完步,他们得亲手把菜园里的杂草拔干净,指尖沾了泥,才能吃早饭。老俞说,泥土的气味和键盘的塑料味一样,都能让人上瘾,只是前者慢一些,却更长久。
上午的课程没有语数外,而是木工、制陶、植物染。孩子们把一块粗糙的松木慢慢打磨成茶匙,掌心磨出茧,也磨出了耐心。网络世界里,十秒钟就能刷新一次奖励;而在这里,一把茶匙要磨三天。第三天下午,15岁的阿远把成品举到阳光下,木纹像流动的金色河流,他突然哭了:“原来我也可以用这么久做一件事。”那天晚上,他把偷偷藏着的备用手机上交给了老师,屏幕裂了两道纹,像两条干涸的河床。
午后的竹林是天然的“信号屏蔽器”。阳光穿过竹叶,在地面筛出晃动的光斑,孩子们躺在吊床里读纸质书,风翻书页的声音盖过了往日的游戏音效。每周三,心理老师周桐会带他们去江边放生小鱼。孩子们蹲在水边,看银色的小鱼消失在深绿里,周桐轻声问:“如果小鱼一直待在屏幕里的鱼缸,它会怎样?”没人回答,但回程的路上,队伍比来时安静了许多。
夜幕降临,没有熄灯号,只有篝火。老俞抱着吉他唱《送别》,声音沙哑。孩子们轮流讲自己今天最想分享的细节:有人学会了用榫卯拼出一只不会晃动的凳子;有人发现茄子花是淡紫色的,像极了他曾经最爱的游戏皮肤。火光把他们的脸照得通红,像重新启动的像素,一格一格亮起来。
三个月期满,家长来接人。老俞不开汇报会,只让家长们坐在食堂吃孩子亲手做的饭菜。阿远的妈妈夹了一块红烧茄子,眼泪掉进碗里:“这是他第一次给我做饭。”孩子们站在一旁,背挺得笔直,像一排新栽的小竹子。风吹过,竹叶沙沙响,仿佛在说:看,他们长得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