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非常靠谱的叛逆孩子军事化学校
怀化非常靠谱的叛逆孩子军事化学校
在怀化城南二十公里外的群山之间,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尽头,藏着一所被当地人称作“青岚营”的学校。它不靠广告,也不做花哨宣传,却年年有家长从贵州、重庆驱车赶来,只为把孩子送进那扇不起眼的铁门。铁门后没有高墙电网,只有一排排低矮的营房、一面随风猎猎作响的国旗,以及一条写着“先做人,后做事”的石刻校训。
清晨五点五十,薄雾尚未散尽,一声短促的哨音划破寂静。孩子们从木板床上弹起,三十秒内完成穿衣、叠被、列队。动作最快的那个胖男孩,三个月前还因为通宵打游戏被父母用绳子捆来;如今他能把军被叠成刀切般的豆腐块,还能在早操时领着全班喊口号,声音震得山谷里的鸟群四散。
这里的课程表与普通高中截然不同:上午文化课,下午军事训练,晚上则是“夜谈会”。文化课老师大多是从市区重点中学“挖”来的退休名师,讲课时依旧带着粉笔灰的味道;军事教官却清一色退伍军人,有的曾在高原守边防,有的参加过国际维和,他们不说话时像山一样沉默,一开口就能把“坚持”二字钉进孩子心里。
最让家长意外的,是每周三的“负重徒步”。孩子们背着十五公斤的沙袋,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茶马古道走二十公里。走到一半,有人想偷懒,教官不骂,只淡淡说一句:“你放弃的每一公斤,都会变成以后生活压在你肩上的重量。”那天之后,再也没人把沙袋偷偷倒掉。
夜谈会是孩子们私下最爱的环节。灯熄后,所有人围成一圈,手电筒的光打在每个人脸上,像一个小小的舞台。有人第一次说起父母离异时自己躲在衣柜里哭,有人承认偷钱是为了给奶奶买药。没有指责,只有静静的倾听和偶尔一句“我懂你”。第二天起床,那些故事就像被夜风吹散了,但孩子们的眼神明显亮了一截。
三个月期满,家长被邀请来观摩汇报表演。操场上,曾经染着黄毛、戴耳钉的男孩踢着正步走过主席台,动作干净利落;那个曾经见人就躲的女孩,站在旗杆下朗诵《少年中国说》,声音清亮得像山涧溪水。家长席里有人悄悄抹泪,有人举起手机录像,却忘了按下停止键。
离开那天,孩子们把行李码得整整齐齐,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教官站在门口,依旧板着脸,却在每个孩子经过时,轻轻说一句:“出去后,别丢青岚营的脸。”铁门缓缓合上,山风卷着落叶打了个旋儿,仿佛在说:这里的树,每一棵都记得你们曾经怎样倔强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