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口碑榜人气推荐的叛逆孩子封闭学校
益阳口碑榜人气推荐的叛逆孩子封闭学校
在资水南岸的丘陵间,一条蜿蜒的乡道把喧嚣隔在身后。车子驶过最后一道弯,白墙黛瓦的院落豁然出现——益阳“澄心谷”青少年成长基地,正是近一年家长群里口口相传的“口碑榜人气王”。没有铁丝网,也没有冷冰冰的标语,竹篱围出的一方天地里,菜畦、书吧、木工坊错落排布,像把一座小型农庄搬进了校园。
十四岁的子墨第一次踏进这里时,背包里塞着半包烟和一把磨得发亮的蝴蝶刀。父母把他“哄”上车,说只是去乡下住两周,结果车门一关,手机信号也断了。子墨的怒火在胸口翻滚,却在踏进宿舍那一刻被一盆绿萝浇灭——窗台上,七八株绿萝用旧矿泉水瓶养着,瓶身贴着歪歪扭扭的名字:“子墨的呼吸”。带队老师老周拍拍他的肩:“先给植物浇水,再决定要不要砸窗户。”
澄心谷的“叛逆课程”从不用说教开场。早晨六点,晨雾还没散,孩子们要跟着当地老农去后山收红薯。子墨嫌土脏,站在田埂上不动,老农也不劝,只是把一筐沾泥的红薯递到他脚边:“你挑三个最大的,中午烤着吃。”半小时后,子墨的鞋面全是泥点,手里却攥着一只裂了口的红薯,像捧着战利品。那天午餐,他啃得比谁都香,嘴角沾着炭灰,眼睛亮得像被山泉水洗过。
下午是木工课。指导老师阿九留着长发,耳钉闪着银光,怎么看都不像“管教”。他扔给子墨一块樟木:“刻个你最讨厌的人。”子墨愣住,刀尖悬在半空。阿九补一句:“刻坏了也没关系,木头不会告状。”三小时后,木屑落了一地,子墨刻出一把歪歪扭扭的小刀,刀柄上却刻着“爸爸”两个字。他低头用袖子蹭了蹭眼睛,阿九装作没看见,只递过去一张砂纸:“再磨一磨,就不扎手了。”
夜幕降临,基地没有熄灯号,只有篝火。孩子们围坐一圈,轮流往火堆里扔纸条——上面写着白天最想删掉的记忆。轮到子墨时,他捏着那张写了“离家出走”的纸条,犹豫几秒,还是松开手指。火苗舔上纸角,映得他睫毛一片金红。老周在旁边轻声说:“烧掉的只是字,不是经历,但你可以决定它以后的分量。”
三个月后,子墨的爸妈来接人。他在校门口站得笔直,手里拎着一只帆布包,里面装着给爸妈的木刻礼物——这回是一把打磨光滑的勺子,柄上刻着“回家吃饭”。妈妈伸手想抱他,又缩回去,怕弄皱他的新校服。子墨却主动上前一步,把妈妈的手按在自己肩头:“妈,你闻闻,我身上没有烟味了。”
回程的车上,爸爸透过后视镜偷看后排。子墨正低头给绿萝编新的吊绳,阳光穿过叶隙,在他手背上晃出细碎的光斑。爸爸突然想起老周在家长会上说的话:“我们不是要把孩子变成另一个人,只是帮他们找回自己。”
如今,澄心谷的招生简章仍低调地躺在益阳各大中学的保安室里,纸张边缘被翻得起了毛边。上面没有升学率,只有一行手写体:如果迷路了,就来山里住一阵,风会告诉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