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推荐不错的叛逆孩子正规管教学校
邵阳推荐不错的叛逆孩子正规管教学校
邵阳山环水抱,云雾常年在资江上空游走,像一条不肯安分的白龙。许多家长站在江边,望着对岸灯火,心里惦记的却是家里那个把房门摔得山响的孩子。他们四处打听:邵阳有没有一所学校,既能让少年把拳头收回来,又能把心里的刺一根根拔掉?答案是有的——邵阳市湘中青少年成长特训学校,就藏在双清区云水铺的群山褶皱里,低调得像一块被岁月磨圆的青石,却悄悄改变了无数家庭的走向。
进校的路不宽,两车道,两旁是樟树和油茶树。第一次送孩子来的家长多半心里打鼓:校门会不会像影视基地里的“高墙铁网”?真到了门口,却只看见一排刷了桐油的木栅栏,门楣上写着“知止而后有定”,字是请本地老书法家写的,笔力遒劲,像在给孩子们递上一句暗号:停一停,再出发。
学校实行“三阶递进”课程:情绪刹车、认知重构、社会链接。听起来像心理学讲义,落到日常却全是烟火气。情绪刹车阶段,孩子们每天六点五十被鸟鸣叫醒,先围着操场跑三公里,边跑边喊“一二三四”,声音撞在山壁上又弹回来,胸腔里的闷火就顺着汗水淌出去。跑完步进教室,不是上语数外,而是“拆盲盒”——心理老师把写有“愤怒”“羞耻”“被忽视”的小纸条放进盒子,谁抽到谁就得用一幅画、一段Rap或一场拳击沙袋表演把它表达出来。有个叫小骏的男孩抽到“被忽视”,当场把沙袋打裂,碎沙流了一地,他抱着破袋子嚎啕大哭,哭完抬头说:“原来我不是想打人,我只是想被看见。”
认知重构阶段最考验老师。学校没有“教官”,只有“成长合伙人”,全是退役军人或心理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人。他们陪孩子种菜、喂鸡、做木工,把课堂搬到地里、灶台前。上周,合伙人大杨带孩子们修好了三台报废摩托车,零件拆得满地都是,机油糊了满脸。车修好的那天,孩子们把车推到操场,发动机轰鸣,大杨拍拍手说:“机器能修好,人也能。”一句话,让几个原本梗着脖子的少年红了眼眶。
社会链接阶段,学校把孩子们拉回真实世界。每月最后一个周末是“城市任务日”,孩子们分组去市区完成指定挑战:帮环卫工扫一条街、给敬老院拍合影、在新华书店做一日导购。任务完成后,他们要在返校的班会上用三分钟TED演讲复盘。一个叫小茜的女孩在演讲里提到,她帮一位拄拐的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对她说“谢谢孩子”,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原来我不是社会的垃圾,我也可以被需要”。台下家长听得抹泪,台上的孩子却笑得像刚被阳光晒透的叶子。
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会不会挨打挨骂”,在这里被写进了校规第一条:任何形式的体罚、语言暴力,一经查实,老师立即解聘。学校有24小时无死角监控,家长手机端可实时查看;每周一次“透明厨房”直播,孩子们吃什么、厨师怎么炒菜,一目了然。心理老师每周给家长上一次线上微课,主题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到“夫妻吵架时如何不把孩子当武器”,留言区常常深夜还亮着。
学费不算便宜,一年六万八,但学校设了“逆风奖学金”——如果孩子在一年内情绪稳定、无重大违纪,可返还20%学费作为鼓励。去年,有17个孩子拿到了返还金,他们把钱存在学校合作的银行里,约定三年后高考完再取,说是“给未来的自己一个惊喜”。
傍晚,站在教学楼顶能看到资江被晚霞染成橘红色,像一条流动的绸带。孩子们结束了一天的课程,三三两两在操场打篮球,笑声撞碎在暮色里。家长群里有人发了一句话:“原来不是孩子叛逆,是我们先关上了门。”几分钟后,上百个“拥抱”表情刷了屏。
邵阳的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只是有些孩子,已经悄悄换了航道。